西乡县坚持系统施策,以村级后备力量培强选优行动为抓手,健全完善全链条培育机制,聚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的高素质村干部队伍。
突出“优”字抓储备,广开渠道蓄足“源头活水”。一是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由“县级牵头、镇(街道)主抓、村级组织实施”开展村(社区)“两委”班子及后备力量调研评估,全面掌握村(社区)“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力量具体情况,实行绿黄红三色分级管理,按好、中、弱三种情况分类施策、动态调整。二是拓宽人选来源渠道,多种方式听取离任村干部和老党员、第一书记、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人、回乡创业人员的意见,通过镇村领导上门动员、外出回请、跨村培养等方式,择优从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社区专职工作者等优秀分子中发现储备,截至目前已将50余名退役军人、80余名经商返乡人员、120余名致富带头人纳入后备队伍。三是严明选拔资格程序,以“五好”为选拔标准,将全县范围内思想政治好、综合素质好、带头作用好、工作作风好、群众评价好,年龄在18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纳入选拔视野。采取党员群众推荐、引才回乡自荐、党委选才举荐、组织考察、培训考核、镇村两次公示的“三荐两考两公示”程序,动态储备后备力量900余名。
突出“实”字抓培育,学练结合锻炼“行家里手”。一是强化教育培训,将村级后备力量培训纳入全县镇(街道)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按照县级示范培训、镇村全覆盖轮训的办法,加强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农业技术、社会治理等内容的学习,择优选拔50名村级后备力量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分2批次前往东部发达地区培训学习,与当地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跟班参与村级事务,学习先进经验做法。二是强化结对帮带,建立联村领导、包村(社区)干部、村党组织书记“一对一”结对帮带机制,镇(街道)班子成员每人帮带2名后备干部,包村(社区)干部、第一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人帮带1名后备干部,通过“手把手”传经验、教方法,促进后备干部尽快熟悉农村工作。县级出台大专学历提升补助政策,点对点动员学历偏低的后备力量参加学历提升。三是强化实岗锻炼,县级为每个村(社区)设置1个实岗锻炼岗位,县财政按1500元/月予以补助,各村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定岗”“跟班”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符合深入培养条件的后备干部,到村(社区)实岗锻炼、到镇(街道)站办所跟岗学习,参与项目建设、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重点难点工作,在实践锻炼中提升综合素养。
突出“细”字抓管理,优进劣退建强“头雁队伍”。一是建档管理,围绕年龄、学历、人选来源、任职经历等内容,按照“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一镇一库”要求,建立统一的村级后备力量管理台账和个人成长档案,对村级后备力量学习培训、工作完成、日常考核情况进行跟踪纪实。二是跟踪考核动态调整,每半年镇(街道)对后备力量进行一次考察,综合日常管理、学习培训等情况,形成考核鉴定,对村级后备力量培养程度定性为“选拔使用”“继续培养”“淘汰退出”三个等次,记入培养档案,为村级党组织选人用人提供决策依据。每年年底将对村级后备力量进行一次考核评议,对不服从管理、不参加培训、群众满意度低的,取消后备干部资格;对于表现优秀、培养成熟的后备力量,及时调整补充进村(社区)“两委”班子。三是择优选拔使用,建立村干部动态研判调整制度,每年对村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考评,对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进行淘汰退出,并从培养成熟的后备干部中择优选拔补充,今年以来已有50余名培养成熟的后备力量提前进入村级班子。同时,在村“两委”换届时优先推荐后备力量参选,预计换届后“两委”班子的学历、年龄结构将明显优化提升。
供稿:西乡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