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麻丝缠成一团,想解开,就迟了。一旦群众有了矛盾去社区调解,矛盾就比较大了。铜川的社区干部主动找“麻丝”的头,不让它缠成团
铜川的社区干部有点“闲不住”。她们不坐等难题上门,偏要“没事找事”,主动叩响居民的需求之门,把温暖和解决之道提前送达。
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活跃在居民身边,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专盯居民未说出口的需求,把服务做在前头。在铜川的社区里,“没事找事”不是添乱,而是服务的更高境界。
铜川市委组织部聚焦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围绕群众所需倾听民声心愿,紧贴热点堵点回应民生关切,组织全市社区广泛开展“没事找事”式服务,将一件件民生诉求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成果。
主动找“事”
“咱们要去找‘事’,不能让‘事’找咱。”这是铜川市王益区红旗街街道川口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菊样基层调解的经验之谈,也是针对川口社区“矛盾调解难”现状提出的办法。
“一旦群众来社区调解,矛盾就比较大了,调解的难度也增加了。”李菊样认为,社区在矛盾刚发生时介入一般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李菊样发动社区工作人员“没事找事”的理由。

川口社区“菊子说事”调解室开展政策宣传、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于是,川口社区的居民、党员、社区工作人员都成了发现矛盾的“情报员”,他们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现的矛盾汇报给社区,社区再根据轻重缓急去及时分类处理。一段时间后,来社区调解矛盾的人果然少了,这是川口社区主动找“事”迈出的第一步。
川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王益区红旗街街道老虎沟的顶头,群众来社区办事很不方便。“群众没事不会来社区,小事也不来,主要是觉得不方便。”川口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周萌说。
当“找‘事’说”面临人力、物力、精力的限制时,让群众主动说出小“事”成了解决矛盾的上策。社区为了方便群众说事,在社区繁华街道创立益小光驿站,集快递寄放、群众休息、便民服务等多种服务为一体。
在这里,群众只要有困难和矛盾,在“菊子说事”台账做简单登记,社区工作人员就会主动联系群众,上门解决矛盾和困难。这种心贴心式的矛盾解决方式,让群众的家长里短、邻里的鸡毛蒜皮、路边的口角争执等小事有了沟通解决的地方和渠道。
自益小光驿站建成后,每天来驿站的人络绎不绝。有取快递的,有歇脚的,有聊天的,“菊子说事”也在社区群众之间渐渐传开,顺道来登记烦心事和矛盾纠纷的群众也多了起来。
“‘菊子说事’不光说咱川口社区的事,只要上门,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群众解决烦心事。”李菊样说,川口社区管辖区域广、服务半径大、过往人流多,复杂社情需要用群众便捷的方式来解。
有“事”说了还不够,怎样把群众的事说好,怎样把难说的事说成才是关键。要把“事”说好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菊子说事”从一个人变成一支队伍。
这个团队里有警察、有律师、有企业家,有社区工作人员等,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为群众做事”的目标将他们聚集在了一起。有些事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菊子说事”就吸纳律师进入团队,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有些事需要资金去解决,“菊子说事”就吸纳辖区内喜欢做公益的企业家,必要时提供资金支持。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能人们带来了各类资源,让“菊子说事”能够更专业、更高效地调解矛盾。
为了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川口社区只要有活动,就会邀请这些能人来参加,也会不时组织座谈会等,让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为社区矛盾调解和社区建设出谋划策。
“团队成员95%以上都是党员,大家都想为群众干点事,我们会继续吸纳能人,让团队成为群众矛盾调解的坚实后盾。”李菊样说。
设法破“圈”
中午十一点半,铜川新区正阳路街道长青社区的社区食堂逐渐热闹起来。这家刚开业几个月的社区食堂,意外成了附近年轻上班族的“新宠”。
“长青社区的位置处于新区最西边,周边餐饮店不多,很多外卖都送不到这边。附近的商户、上班族、独居的老人等吃饭成了问题,我们就和第三方合作,开办了适合全年龄段人群的社区食堂。”长青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宋萍花介绍道,这是她们搬到新的办公地点后,想到的第一件能为群众办的实事。
“以前觉得社区食堂吃饭的都是老年人,肯定清淡无味,没想到这么好吃。”“90后”居民范秋香端着餐盘,正在食堂挑选自己心仪的菜品。她坦言,自己原本是冲着食堂比较方便来的,但尝过一次后,彻底“入坑”了。

老年人在社区食堂取餐
“在办卡的400多位居民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60%以上。很多年轻人加班熬夜,肠胃不好,反而更喜欢这种健康、清淡的饭菜。”社区食堂经营者杨翠说,在长青社区食堂,年轻人不在少数。
长青社区食堂前半个月试营业时,社区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调研,还根据年轻人的反馈,在传统菜品上做了微调,让口味更加大众化。食堂的菜品坚持少油少盐、食材新鲜,且价格亲民,早餐6元,午餐荤素搭配的6菜1汤1水果套餐仅需16元,充卡还会打折,比外卖更划算。
兼顾年轻人和老年人需求,让这个营业一个多月,且人口基数较小的社区食堂,每天吃饭人数固定在80人左右,饭点的热闹给社区三楼带来了更多活力。
“社区食堂也有缺点,缺点就是现在还没有下午餐。”在长青社区食堂就餐的商户王景龙开玩笑说,“我一个大男人饭量挺大的,在外面吃一天怎么也得50元出头,社区食堂自助餐吃饱吃好花得还少,而且都是家常菜,很符合我的口味。”
“中午没时间给孩子做饭,就带孩子来这里吃,干净卫生又可口,给孩子还打折。”在学府城居住的赵女士和在附近上小学的孩子也成了长青社区食堂的常客。
“社区食堂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它正在成为城市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宋萍花说,除了社区食堂外,社区的其他空间,也力求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
社区协理员冯玮琰在社区食堂旁边开了一家针灸理疗室,在外面一次就要上百元的理疗,在社区减免房租和提供简单设备后,居民可以低廉的价格就享受到便捷的理疗服务。
在社区二楼,书画区、手工区、亲子阅读区、多功能厅,舞蹈教室等等能满足社区全年龄段居民的需求。
明亮的窗户前,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边吃饭边聊天。在社区这个充满烟火气的空间,美食、便民服务与温情编织着属于新一代的社区记忆。
多方合“力”
铜川市新区绣园社区成立于2022年底,3万多常住人口,91栋楼宇、4家驻区单位、214家商业门店,在1.8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共生。
“从规模看,绣园社区就像一座小型城市。”绣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晴说,社区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需求多元,治理难度大。而社区“两委”工作人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再加上网格员也就30多人。这就意味着,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要服务近千名居民。

铜川书画公园
对于绣园社区来说,在有限人力下,如何解好基层治理复杂“方程式”是必答题。
充电桩建设、宠物饲养纠纷、独居老人不会用电视遥控器……绣园社区没有太多大事,但再小的事乘以3万多人,就是天大的事。
杨晴是从铜川的“明星”社区锦园社区走出来的“90后”女书记。接过绣园社区的担子,她深知人力物力越有限,治理就必须越精准。
绣园社区将支部建在网格上,成立12个网格党支部、25个楼栋党小组,确定88名党员中心户。还与物业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成立绣华联盟,建成9个网格党群驿站,并配备一支由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以及物业秩序维护员、卫生保洁员、党员中心户、楼栋长、警务员、熟人调解员等15人组成的服务队伍,定期开展走访问需、安全排查、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七大类便民服务。
“我们把党群驿站建在居民单元楼下,延长社区服务链,努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的难题。”杨晴说,“居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第一时间找到社区和物业。我们在线上建立了居民联络群,社区服务人员在群里及时接单。”
“现在方便多啦,在楼下党群驿站就能办理高龄补贴,再也不用绕远路去社区了。”绣园社区铜煤二号小区居民王清华说。
解决社区治理服务力量欠缺、人员管理不细的问题,绣园社区还拥有一群共创美好生活的“合伙人”。他们都干什么?非遗剪纸活动、小红花文艺志愿者协会古典舞教学等每周的活动,都有“合伙人”的身影。
“对照居民需求,我们和专业机构合作,让每支社会力量都发挥自身特长和资源优势,与社区形成合力,实现服务供需匹配。”杨晴说,“我们采取‘公益+有偿’的模式,构建可持续的社区生态,融合发展,互助共赢。以康复理疗中的艾灸为例,单次价格不到10元,比市面价便宜。”
绣园社区与联建单位建立共性和个性服务清单服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小红花艺术学校等社会力量走进社区,提供居家养老、康复护理、就业指导、心愿认领等服务。商圈共治联盟的105个门店也成了“合伙人”,积极参与敬老爱幼、积分兑换等社区活动。
多元社会力量在基层握指成拳,受益的是居民。居民陈红云参加了社区引进专业力量开展的收纳师培训。“13天的免费培训让我收获良多。掌握技能后我接到了订单,还带起了徒弟。”陈红云说。
“建行工作人员长期在线解答居民疑问,开展反诈宣传;商圈共治联盟的托管所带领孩子外出研学,理发师上楼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杨晴说,“我们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就是要让更多‘旁观者’变成社区治理‘合伙人’。”
“社区刚成立时,我看到大叔拿着烂凳子烂椅子跟老伙计下棋,怪心疼的,舞蹈队活动也没个场地,下雨天只能歇着。”杨晴说。
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社区打造了文化活动室、非遗体验室、棋牌室、妇女儿童之家等11个功能部室。
绣园社区活跃着由热心居民、能人贤达组成的13支文化队伍,包括手工、书法等方面的8个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还建立铜煤绣园文化俱乐部。
“文化活动搭台,让退休的叔叔阿姨有了情感寄托,也增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和互助。”绣园社区居委会委员、牡丹园党群驿站工作人员李思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