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联村组团式”服务,本质上是对乡村发展逻辑的重构:不是一味等靠要,而是向内挖潜力,让本土资源成为产业振兴的要素
闲置资源散落在乡村,常常被人视为“包袱”,实则是发展潜力所在。
地处黄土高原,又是人口小县,甘泉县曾面临荒山荒地无人问津、老旧农房闲置破败、多数土地效益低下的困境。但在第一书记眼里,这些“闲物”恰恰是待开发的宝藏——废旧大棚可以发展庭院经济,传统文化习俗能转化为旅游看点,老旧窑洞可以改造成艺术空间……
高山云海 邓志宏/摄
2019年以来,甘泉县由第一书记联盟深化拓展到现在的“联村组团式”服务模式,将村级碎片化资源集中转化利用,让无用资产变成有用资本。
通过第一书记“联村组团式”服务,实现多村资源共同调配,本质上是对乡村发展逻辑的重构:不是一味等靠要,而是向内挖潜力,让本土资源成为产业振兴的钥匙。
管本村的事,也操别村的心
“丰收啦。”
看着漫山遍野的苹果,下寺湾村第一书记藏星星脸上难掩欣喜。380亩果园,每亩产量在8000斤,村里的两座冷库,已经满足不了果农的需求。
隔着一道川,田家沟村的冷库却尘封已久,锁孔里都藏匿了不少黄土。4年前,一家企业在村里发展香菇产业,后因经营不善关停,用于贮藏香菇的冷库便从此闲置下来。
得知下寺湾村的情况后,田家沟村第一书记郭江与村干部商量,把冷库借给邻居下寺湾。
今年年初,田家沟村与下寺湾村达成合作意向。“经测算,搬迁费用大概4万元,但东西不动,就是废铁一堆。挪过去,对下寺湾的苹果产业更有意义。”郭江说。
自从组建服务团,第一书记们不再只着眼本村发展,而是相互帮助,“也操起他人的心”。
在第一书记们的牵线搭桥下,田家沟村不仅借出了冷库,还把村里空置的大棚也搬到了“他人”院子里。
丰收的贝贝南瓜
下寺湾社区毗邻甘泉大峡谷,旅游业如火如荼,大量消费时令蔬菜水果。田家沟村闲置大棚又派上用场,拆装到社区发展起庭院经济。
当塑料棚膜在下寺湾社区重新鼓胀起来,里面育出的蔬菜青翠欲滴,田家沟村的村民也禁不住点头:“东西挪活了,人也活络起来了。”
目前,第一书记组团服务发挥集群效应,盘活土地、资金等资源,捆绑发展优质产业项目,累计整合文旅、红色村建设等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打造出9个集观光、体验、游玩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联手同心、抱团发展让每个村都尝到了甜头,第一书记互相取长补短,劲往一处使,做大了产业,做强了集体经济,加快了村民增收的步伐。
2023年冬天,辣婆姨食品有限公司落户甘泉工业园,其原料之一线椒的稳定供应成为难题。
为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甘泉县将第一书记组团作战基地搬到工业园区。每名第一书记要在基地实践锻炼一段时间,期间对各村特色农产品梳理分类、建立台账,并与园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进行沟通对接。
在实践基地了解到这一消息后,乔庄村第一书记张东辉立马回去和村干部商量:“‘辣婆姨’缺好线椒,需求量大,咱乔庄能种。”
随后,张东辉来到“辣婆姨”工厂,一边了解种植技术标准,一边商量收购方式。“有第一书记担保,我相信种的辣椒差不了。你让老乡们放心,价低按保底价收,价高就按市场价收。”辣婆姨食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郝红梅说。
很快,乔庄村的5亩试验田初见成效,油绿的藤蔓缀满红亮的线椒,品质也得到企业的认可。
其他第一书记们坐不住了:“这营生,靠谱!”服务团迅速组织周边村的第一书记、种植大户实地观摩。但凡有意向的村子,张东辉都积极地介绍给辣婆姨食品有限公司。现在,“辣婆姨”已经在全县合作建立近300亩辣椒种植基地。
“企业就地加工节省了成本,农户有了赖以生存的产业。”甘泉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涛说,第一书记组团织就了一张高效的产业配置网络,使产业精准对接市场的脉搏。
既大刀阔斧,也慎之又慎
郁郁葱葱的象鼻子湾山脚下,一座座修整过的石窑洞干净亮堂,“雪地讲话”旧址的石碑前,一位父亲正在给女儿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象鼻子湾村曾是个拐沟里的小村庄。1935年11月5日,毛泽东在该村总结中央红军长征时,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2021年,象鼻子湾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刚到象鼻子湾村时,延安市文联派驻的第一书记拓钰东就被这片土地深深吸引,借助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首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志愿服务实践点落户的契机,他联系组织了首届象鼻子湾写生活动。
农民收获玉米 祁小军/摄
2023年10月,32名中美协的艺术家与120多名延安大学的师生来到象鼻子湾。秋日的乡村风光与窑洞小院,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写生素材和创作灵感。
这一次活动,就给象鼻子湾村集体带来14.2万元收入,纯利润就有4万多元。
“单个村产业小、散、弱,招商引资难成气候;各自为营,容易造成同质化发展。”拓钰东认为,第一书记组团的优势,正是便于资源统一利用、项目统一设计、产业统一规划。
在拓钰东的沟通协调下,关中忙罢艺术节的团队来到甘泉实地调研,提出打造“陕北乡野美学系统”的概念。经过持续的商讨和一系列可行性论证,“一轴两线五区”的规划初步形成,府村川艺术乡建项目开始启动。
为了深挖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涵,拓钰东联合几名第一书记利用村民闲置的窑洞,协调建成府村川历史文化记忆馆、范桦象鼻山艺术馆、象鼻子湾村美术馆等。
“大刀阔斧做减法,慎之又慎做加法,是我们打造项目一以贯之的原则。”拓钰东说,项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重要的是让村民接纳并参与。
在府村川历史文化记忆馆,斑驳掉皮的陶瓷罐、被阳光晒褪色的剪纸、悬挂着的干玉米棒,都来自村民手中。村民们或许不理解所谓的艺术,但他们听说展馆在征集老物件,便搜刮家中物品忙忙地送了过去。
拓钰东动员了一户村民开办小卖店,并在店里放置了一套文创印章,让村民同时售卖笔记本。“谁到村里买本子呀?”虽然心有疑虑,村民还是照做了。果然,来店里买水喝的游客看到印章,当即购买笔记本盖章打卡。
“第一书记们各有所长,组建服务团打破过去单村抓点、各自为战、资源受限的局限后,整体推进、一体提升为全镇发展带来了显著效果。”道镇镇长高兴感慨,第一书记组团不仅仅让人、财、物等资源集聚,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理念更新,实现输血向造血的功能转换。
在府村川艺术乡建的基础上,道镇提出红色联促、绿色联营、产业联动、村企联建工作法,将全镇17个村按照地域、产业、资源、业态划分为4个组团,成立联建党支部,通过召开支部会议、共享治理经验、联合举办活动,实现跨村治理、问题共解。
如今,道镇依托“雪地讲话”旧址建成红培营地,各类文化场馆纷纷落地,田园综合体初现雏形,16个涵盖特色书店、民俗体验馆等文化IP打卡点正在规划建设。
既要产业兴,也要生态好
“张家沟村拿一万块。”
“洛家沟村也拿一万元。”
…………
下寺湾镇第一书记组团专题会议上,闫家沟村第一书记程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闫家沟村位于下寺湾镇腹地,区位优势明显,旅游景点众多。近年来,随着甘泉旅游持续升温,闫家沟村迫切地想抓住发展机遇。
2022年,闫家沟村开始筹备建设村集体经济宾馆。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想尽办法筹集资金,又是找项目、又是去贷款,用两年时间顺利建成宾馆。
游客在甘泉大峡谷游玩
随着来下寺湾会议旧址、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列宁小学旧址等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2024年5月,闫家沟村计划联动下寺湾社区、下寺湾村和贺家湾村的资源,再建红培基地。
面对资金短缺问题,程飞求助服务团。随后组织召开的专题会议上,8个村的第一书记纷纷解囊相助,各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基地建设。
“目前,基地由招引来的第三方运营,合同签了10年,每年按入股比例进行分红。”程飞说,“将有限资金放在解决关键短板上,不仅唤醒了沉睡的现成资源,更保证了资金健康。”
为进一步盘活资源要素,助力各村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型,第一书记们把每个村现有资源摸了个底,再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出3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片区:以闫家沟村为中心打造红色研学基地,以张家沟村为中心打造陕北特色民宿集聚地,以龙咀沟村为中心打造农耕体验地。
游客来到下寺湾镇,可以先在甘泉大峡谷观赏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再去下寺湾会议旧址、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回望历史,最后到龙咀沟村田园综合体体验传统民俗活动。
通过统筹各村区位优势、特色产业等情况,第一书记组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连片聚合产业链上的周边村,整合帮扶单位政策、信息、渠道等优势,精准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支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只要来到下寺湾,总有一个项目、一个景点能吸引人、留下人。”下寺湾镇党委副书记高志云说,“龙咀沟村能发展起农耕体验,也与咱的第一书记有关。”
龙咀沟村一直有种植水稻的传统,曾经家家户户都种植大面积水稻。生产方式落后、品种老化,加上年轻人大多外出,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水稻种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黄土高原种水稻,多稀罕的事,以后绝对有看点。”在当时县文旅局派驻的第一书记谢易晋提议下,龙咀沟村开始集中连片试种30亩的高品质水稻。
了解到龙咀沟村依旧保持着传统的“二月二”打龙眼泉活动,谢易晋决定打造民俗文化博物馆,传承和保护传统农耕文化同时,增加龙咀沟的看点。从村民手里收来的旧农具、生活用品等,就这样一一被展示在改造的窑洞博物馆里。
谢易晋曾经根据村里的场景、规划以及自己对龙咀沟村的期待,绘制过一幅乡村振兴图景。通过发展田园综合体,如今的龙咀沟村美、民富、产业兴,画上的内容一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