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党建引领下的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5 09:10 作者:许玲玲 戴淑妮

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在国家海洋强国建设深入实施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回应时代呼唤,通过“党建引领铸魂、人才培养强基、社会服务赋能”三维联动,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之路。

党建铸魂:筑牢信仰之基,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

深植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三有”外语人才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有效推动山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组织开展“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浩海求索·丹心报国”科学家精神等主题宣讲,开设“碧海红船”“双语热词”等学院公众号专栏,制作系列微党课、专题视频等,将红色基因融入外语教学与校园文化,筑牢师生服务国家发展的思想根基。

汇聚思政资源,打造多维阵地。积极挖掘外语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了一批融合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专业素养的外语“课程思政”示范课;大力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学院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获得者,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打造集思想教育、师生交流、生活服务于一体的育人空间,切实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性和覆盖面。

胸怀蓝色梦想,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引导外语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浪潮。在国际会议的舞台上,学生们自信表达,传递中国青年的思考;在外事志愿服务中,学生们以流畅的语言与真诚的微笑,成为沟通中外的桥梁;在对外文旅推广中,学生们开展涉海外宣与推介,传播蓝色文化魅力,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通过系列实践,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锤炼本领,切实肩负起向海图强的时代使命。

人才强基:创新育人体系,着力锻造全球胜任力

夯实一流教学资源基础。对标国际前沿和时代需求,探索打造模块化的国际胜任力核心课程群,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教材4部;实施海外名师计划,现有6位全球著名的语言科学家在学院任教;“五协同”高水平创新型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教师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通过课程、成果、教材与师资的协同建设,为培养参与全球治理与对话的高端外语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搭建多元能力提升平台。着力打造“语·翼”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通过定期举办“国际胜任力讲坛”,邀请国际组织专家与外交官讲座,拓展学生全球视野;精心组织“五语文化艺术节”,营造沉浸式外语环境,深化对对象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系统支持学生参与高水平外语学科竞赛,锤炼跨文化沟通与思辨能力,为培养具备卓越语言能力、深厚人文素养与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持续拓展5个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格局,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3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才,学生出国交换留学年均60余人次。同时,积极依托学校国际合作资源,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短期访学、暑期合作项目,支持学生赴海外国际组织学习交流,切实提升在全球语境下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服务赋能:响应国家战略,生动践行时代担当力

深耕海洋特色,构建话语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的海洋话语体系,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要义。学院与国家相关单位合作共建“海洋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基地”,聚焦“中国海洋故事”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策略研究;牵头建设“涉海术语标准化平台”,推动中国海洋领域术语的规范与统一,精准译介中国海洋主张与成就,为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海洋话语体系”奠定学术基础、贡献专业智慧。

发挥外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外语专业特长,深度参与“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重大外事活动。主动对接省市对外宣传、文旅及文博机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制作地方外语文旅宣介短片、组织多语种志愿讲解队,将中国故事、地方特色进行生动讲解和诠释,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彰显责任与担当。

拥抱科技前沿,赋能社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语言学与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与地方医疗机构共建“语言认知康复与医患沟通研究中心”,与人工智能企业联合创办“会话科学联合实验室”,加强与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等的合作。围绕智能诊疗对话系统、车载人机交互界面等开展联合攻关,带动语言服务的未来变革、开创人文与科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许玲玲 戴淑妮)

责任编辑:葛依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