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践行正确政绩观”系列报道之二

西宁坚持生态优先抓考核

古城执“绿笔” 答好新考题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9-18 10:59 作者:通讯员 宁组

对县区领导班子考核,优化设置环保督察、大气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防治等14项生态保护类指标,指标权重提升至30%

除当前环境质量相关指标外,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长期性、基础性生态工程均纳入考核

f198bdb3-8a00-40b0-b9b5-e1f79b16b268.png

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地窑村农文旅产业基地(资料图片)。

“‘两山绿’是我们的追求,‘西宁蓝’是我们的名片。”西宁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写道。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高原古城西宁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势定义城市。近年来,聚焦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定位,西宁在市管领导班子综合考核中,逐步加大生态保护考核评价力度,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过去,考核区县、市直部门工作,经济指标往往占比较大。如今在西宁,考核的“试卷”变了,“考题”变了,评分标准也变了。“我们深刻认识到,青海的最大价值在生态、最大责任在生态、最大潜力也在生态。如果考核这个‘指挥棒’不调整,绿色发展就可能停留在口号上。”市委组织部考核办主任冯梦珺介绍,考核中,对县区优化设置环保督察、大气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防治、水环境质量等14项生态保护类指标,指标权重从“十三五”时期的20%逐步提升至目前的30%;对相关职能单位设置水土保持、湿地保护、城区绿化等16项考核指标,压实生态保护责任;对重大生态破坏事件施行一票否决。

西宁对生态的考核并非“一套标准考全市”,而是充分尊重地域、单位职能特点,实行精准化、差异化考核。对湟源县、大通县、湟中区三个生态涵养重点地区,聚焦生态保护、水源涵养和绿色发展,重点考核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农村污水治理等指标,鼓励其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人;对四个主城区,聚焦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重点考核城市垃圾分类、水资源管理、节能降碳等指标,着力打造宜居“绿色客厅”;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集聚区,则在严守环保底线基础上,重点考核其产业绿色化转型、循环化改造、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的成效,推动其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对市城建局、市城管局等市直部门,则将污水管网建设、垃圾处置、国土空间规划、机动车污染防治等作为硬性指标,形成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考当前更要考长远。翻开综合考核指标清单,绿意扑面而来。除了当前环境质量相关指标外,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长期性、基础性生态工程均被纳入其中,既考准显绩,也考准潜绩,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着眼当前、放眼未来,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近两年来,根据考核结果提拔重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业绩突出的干部50余名。

行走在西宁,目之所及越来越多的是“天空蓝、河湖清、风光无限好”。西宁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省会城市,绿电智算、光伏制造、锂电储能、高新材料等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强势崛起,传统产业通过绿色化改造焕发新生机,乡村旅游、高原康养、高原特色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方兴未艾,成为地区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新引擎,对生态保护的考核最终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可共享的生态红利。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