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平海湾,海风轻拂间,福建莆田市秀屿区的海上风电叶片旋出银色轨迹,红树林间招潮蟹灵动穿梭,曾遍布养殖泡沫的滩涂,已变为生机盎然的生态廊道。
秀屿区是莆田市海洋经济的核心阵地,也是福建省“海上福建”建设的重要支撑点,“生态优先、产业协同的‘蓝色经济’示范区”是其一直以来的发展定位。但曾经一段时间内,粗放式的开发模式不仅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也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增长。
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秀屿区深刻意识到,树立“绿色政绩观”、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并进已尤为迫切。唯有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在修复和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充分释放“蓝色经济”潜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
如今,在这片2800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秀屿区正以培育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为核心抓手,持续深化“科学用海、生态护海”的生动实践,绘就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的“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树起生态标尺
推动政绩观深刻转变
干部政绩观的转变,是“蓝色经济”转型的根本前提。秀屿区坚持以理念破冰引领实践突破,通过制度约束与思想浸润双管齐下,推动干部摒弃“重开发轻保护”旧思维,树牢“生态优先、护用并重”新导向。
“过去项目落地先看投资规模,现在首过生态关,生态不达标,再大项目也‘一票否决’。”秀屿区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新宇的话,道出了全区干部工作的深刻转变。今年年初,秀屿区出台关于深化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的实施意见,将海洋生态修复成效、海域集约利用水平等7项生态指标纳入干部考核核心内容,以刚性制度约束倒逼干部算好生态发展综合账。如今,全区干部均熟练掌握海域使用全周期管理流程,从项目论证阶段就前置生态评估,自觉将保护要求贯穿审批、建设、运营全过程。
为让“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入脑入心,秀屿区将“科学用海、生态护海”纳入各级干部培训必修课,通过邀请海洋生态专家授课、组织赴生态护海先进地区考察等方式,强化干部对海洋生态脆弱性的深刻认识。
干部的政绩,既要见项目产值的“硬指标”,更要见碧海清波的“软生态”。当前,项目审批时主动联动生态部门、海域管理中引导渔业转型、日常巡查中严查违规用海,已成为全区干部的工作常态。
强化机制保障
促进执行力全面提升
理念落地需靠制度支撑。秀屿区构建“清单定责+全周期考核”制度体系,为干部履职划清边界、校准方向,推动“绿色政绩观”转化为可操作、可检验的工作方法论。
在权责界定上,秀屿区制定海洋经济服务权责清单与生态保护负面清单。前者明确项目审批、海洋环保、渔业服务等5大类18项具体责任,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后者划定12个生态敏感区开发红线,严禁在禁殖区域开展围垦、养殖等破坏生态行为,清晰界定干部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清单实施以来,干部在项目前期论证中主动对接生态部门规避风险,在日常管理中对触碰红线行为“零容忍”,从源头减少了违规用海问题。今年以来,全区因生态问题暂缓审批的项目数量同比下降,而通过优化方案落地的项目单位面积产值平均提升23%,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效益“双赢”。
在考核激励上,秀屿区打破“年终一考定乾坤”的模式,建立“季度评估+年度总评+专项考核”机制,为海洋经济领域干部建立成长档案,全程纪实其在生态修复、执法监管、产业服务等工作中的实绩表现。考核结果直接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挂钩。8名在生态护海、项目攻坚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入选区海洋发展专家库,参与重大政策制定;3名处置海域污染事件不及时的干部被约谈提醒,并安排参加生态治理专项培训。“正向激励+精准鞭策”的考核模式,让干部既感受到“干得好有奔头”的动力,也明确了“干不好要提升”的压力,推动“绿色政绩观”成为每名干部的普遍行动准则。
砥砺一线作为
释放海洋经济新活力
政绩观的最终检验在实践。秀屿区引导干部从“被动治海”转向“主动养海”,在护海、用海一线锤炼本领,推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筑牢生态屏障。全区建成省、市级海漂垃圾监测点15个,接入监控8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海域监管体系,干部通过智能平台可实时掌握海域动态。今年以来,依托该体系快速处置非法围垦、违规养殖等问题5起,处置效率提升60%,近岸海域国、省控点位水质优质率保持100%,海域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夯实。
机制创新释放蓝碳价值。早在2022年,秀屿区干部便牵头推动全国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落地,为蓝碳市场化探索经验。此后,持续联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校,深化碳测量、碳足迹等技术研究,截至目前已完成碳汇交易20笔,交易额达110.8万元,让生态资源实打实转化为经济资产。
角色转变提升服务效能。干部主动从监管者转向服务者,针对高密度养殖问题,上门推广“三格式尾水处理+生物净化”技术;为养殖户牵线科研机构开展生态养殖培训;协调金融机构推出“蓝碳贷”,破解企业资金难题。今年以来,全区干部累计解决涉海企业诉求18件,推动12家企业升级环保设施,培育生态养殖示范基地5个,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今年1到8月,秀屿区水产品产量达64万吨,渔业产值82亿元,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共赢成效显著。“只有让干部政绩观与海洋发展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实现‘向海图强、逐绿而行’。”秀屿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卢辉山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绿色政绩观”实践,推动干部在“蓝色经济”一线锤炼本领,为海洋经济建设提供动能。
将海洋生态修复成效、海域集约利用水平等7项生态指标纳入干部考核核心内容
今年全区干部累计解决涉海企业诉求18件,推动12家企业升级环保设施,培育生态养殖示范基地5个
秀屿区南日岛海上田园综合体景观(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