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79%,成为城市生态屏障与市民休闲“绿肺”;绿色算力产业势如破竹,化身城市新名片;特色农牧业转型升级,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今天的青海西宁市,已然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背后,离不开人才的助力。
新时代新征程,西宁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人才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制定出台《人才服务支撑“五个中心城市”建设的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精心打造“凤栖夏都 聚宁圆梦”人才工作品牌,为人才集聚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打牢了坚实基础。
“以前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如今站在山下望,青山裹绿装。”从山大水少、土多树少,到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这一“绿色巨变”,是一代代人才接续奋斗、共同书写的绿色答卷。西宁不断加强生态人才梯队建设,2024年以来,以守护绿水青山为核心目标,紧扣生态环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靶向引进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关键领域专业人才70余名,为生态保护关键“战场”配齐“硬核”智囊。以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执法等工作为契机,选派30余名业务能手赴生态环境部、西北督察局以干代训,学实招、练真功。遴选25名青年骨干深入一线墩苗历练,在田间地头、河道岸边打磨本领、增长才干,构建起覆盖生态监测、环境治理全链条人才梯队,为守护一方青绿、万物和谐共生注入人才动能。
“这里搞研究的成本,比东部低了足足40%!”来自天津大学的算力专家一语道破西宁的“引力密码”。绿色算力人才加速集聚,绘就了西宁产业发展的新蓝图。2024年以来,西宁锚定加速推进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目标,打出一套“政策+平台+人才”的组合拳。制定集聚绿色算力人才的具体措施,创建全省首个绿色算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与绿色算力市域产教联合体,搭建起300余人组成的绿色算力专家人才库,为产业发展储备“最强大脑”。阿里云、新华三、青海蓝算等一批绿色算力领域龙头企业先后落户西宁,21亿元资金注入“光伏+算力”“储能+数据中心”等新兴场景,2000余名专家人才深耕一线,为每一度绿电精准流向算力需求端保驾护航。发挥全省90%科研机构集聚西宁的独特优势,挂牌成立“绿色算力人才培养基地”与数字经济人才学院,组建49人的专家智囊团队携手青海大学共建实验室,在“昆仑英才”“夏都菁英”等人才项目加持下,正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向高原集聚,为西宁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累计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429个、有机农产品31个,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突破1000个……一个个数字背后,是绿色有机成为青海农畜产品“金字招牌”的有力支撑,是西宁7.54万名特色农牧人才深耕技术、严把品质、辛勤付出的结果。长期以来,湟源县在沙棘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技术瓶颈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挑战。2024年,依托“宁宁协作”平台,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与湟源县携手,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成功研发具备抗氧化、抗衰老、调节代谢等功效的雪域沙棘益生茶,为湟源县沙棘产业发展注入强大人才、科技动力。聚焦产业链短板,大通县柔性引进腾讯数字技术团队和江苏省农科院专家人才,整合长三角技术资源,以“项目+人才”模式,在大通县开发50余款牦牛毛绒文创产品,精选牦牛毛绒非遗产品亮相上海国际时装周,推动高原牦牛特色资源价值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