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合肥是“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作为科创名城、活力之城,合肥市2024年底常住人口攀升至1000.2万,GDP突破1.35万亿元,成为全国第16座“双万城市”。近些年来,在合肥这座“养人”之城的生长脉络里,始终将党建这根红线深深嵌入城市工作肌理,贯穿于小区治理、民生保障的每一个环节,让城市基层治理的底色更浓、暖意更足。
全覆盖成立小区党组织
环境更宜居
“这菜长得真好,空心菜、辣椒、苋菜个个都充满生机。”没一会儿,居民李爽便将蔬菜打包整齐。瑶海区火车站社区宝文国际花园小区广场,曾长期存在毁绿种菜的乱象。小区党组织成立后,从小区绿地中划出一片区域作为“益”米菜园,组织居民认养菜地,将劳动成果作为爱心菜,送给独居老人和特殊困难群体,精准破解小区毁绿种菜难题。
合肥市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进小区治理,在全市住宅小区全覆盖成立小区党组织3812个,遴选优秀党员社区工作者担任小区党组织书记。小区党组织成立初期,在全市开展小区党组织“开门一件事”行动,解决群众推窗可见、切身有感的身边小事。聚焦物业服务这个事关群众利益的“关键小事”,推动小区党组织、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3148名小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物业副经理,2658名业委会成员担任小区党组织成员……群众在小区治理中既有参与度,更有满意度。
民生的里子有了,城市的面子也要有。合肥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部署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推动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功能品质、安全韧性、市民文明素质“五个大提升”。通过无人机巡查、随手拍上报等,结合AI大数据分析,全面排查环境卫生差、违章搭建、裸露地块等问题,全天候快速响应市民投诉,落实“接诉即办”,对常投诉、易复发的疑难问题,多部门会商制定治本方案,做到“干一件成一件”。
目前,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666个,建成公园绿地669个,高架桥下空间被打造成篮球公园、艺术长廊等休闲场所,市民随时随地都能亲近自然、感受美好。
党群服务阵地潮汐式服务
阵地更亲民
从2023年起,合肥市全面实施党群服务阵地亲民化改造。怎么改、改哪些,由居民说了算。“柜台太高,过来办事有压迫感”“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和便民休息区”……一条条建议被记录下来,吸纳进亲民化改造的蓝图。
坚持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功能设置最优化,合肥市引导全市606个社区实行集中办公,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不设单独办公室,最大程度释放为民服务空间。对有的楼层较高、群众进入不方便的党群服务中心,推动“搬家下楼”。同时,用盘活存量、调整置换等方式,唤醒小区的“金角银边”,建成小区居民活动中心2272个,成为居民的便民休憩点、社区运动角。
为满足群众多元需求,合肥市全面推行党群服务阵地潮汐式服务,围绕便民理发、家电维修、缝纫修补等群众高频需求,各街道和社区根据辖区居民年龄结构、职业情况、兴趣爱好等特点,形成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群众项目清单,通过市场化方式,由街道统一引入资源,建立便民服务、“四点半课堂”等服务项目模块。
在党群服务中心管理上,合肥市探索开展“阵地换服务”,通过对接餐饮服务企业、少儿培训机构等专业组织,以免费提供运营场地,置换优质低偿服务。引导居民群众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成书法绘画、体育运动等各类群众性活动组织,主动承包相应功能室,牵头组织各类活动,推动“服务对象”转变为“工作力量”。
有事专找红色小管家
服务更暖心
在合肥,有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小管家穿梭于楼栋间,入户走访、上门送餐、代办业务……努力做到为民服务“提前一步”。
从2022年开始,合肥市全面推行“有事专找小管家”工作法,引导小区里的党员居民骨干担任红色小管家,常态开展上门走访、小区巡查。针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8类特殊群体,广泛开展“敲门行动”,让他们不出户就能享受物品代买、业务代办等暖心服务。
把矛盾解在家门口,让参与者成为当家人。包河区炳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有6棵50多年的香樟树,周边群众习惯在树下纳凉聊天,小区党组织书记每天都会来到树下陪居民唠嗑,在唠嗑中收集需求、化解难题,小到路灯损坏、大到小区改造,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达成共识,“香樟树下唠家常”成为接地气、聚人气的工作方法。
合肥市坚持把推进群众自治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坚持小区矛盾纠纷内部化解,通过主动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全市7000多名红色小管家在入户走访、小区巡查中收集社情民意,3800余个小区党组织定期组织召开党群议事会,引导居民群众、物业企业、驻地单位、新就业群体等广泛参与协商议事,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