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趟驻校没白来!企业急需的智能装备研发团队敲定了,高校那项新材料成果也顺利落地咱这儿。”说起驻点山西大同大学的收获,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科技人才专员蔡忠莱很是兴奋。今年以来,振安区打破招才引智“大水漫灌”的老路子,选派干部驻点高校当起“联络员”,一头连着高校的人才技术,一头牵着企业的发展需求,让产才对接真正热起来、实起来。
驻在校园摸实情,供需两头“一本清”。“得先知道企业缺啥、高校有啥,对接才能不跑偏。”这是专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振安区从年轻干部里挑出5名“精兵强将”,分别派驻山西大同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还在大同、锦州设了招商引才站,织起一张覆盖晋辽两地的招才网。驻校的日子里,专员们扎进高校实验室,一笔一笔记下20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家资源;回到振安,又钻进企业车间,摸清50多项技术难题和人才缺口,慢慢攒出了两本厚厚的“明白账”——产业需求清单和高校资源清单。
对着清单找对门,项目人才“打包来”。“不是拉郎配,得让供需双方真合得来。”振安区委组织部人才办负责人说。有了清单,专员们当起“红娘”就更有准头。上半年,5个“人才+项目”打包落地,既有整支科技创新团队,也有博士带着项目来创业;10场校企对接会开得火热,28家企业拿出104个岗位,76名大学生当场签约;老家在振安的27名在外大学生,也有8个通过专员牵线回了乡,拿到20万元创就业补贴。5所院校在振安设了技术转移中心,华日理学等7家企业还跟高校办起“订单班”“双师班”,签了11个合作协议。
暖心保障鼓干劲,专员成了“排头兵”。“从怎么跟高校对接,到政策咋解读,岗前培训让我心里有了底。”驻辽宁工业大学的专员刘佳岩说。为了让专员们驻得稳、干得好,振安区想了不少办法:请高校专家、企业老总“一对一”带教,组织3次去先进地区学习;组织部门、派出单位、驻校三方一起盯着进度,干得好不好,实绩清单上写得明明白白。干得出色的,不仅能进“青年人才库”重点培养,评先评优等也优先考虑。今年就有2名专员因为表现突出被优先提拔,大伙儿都说,驻校工作既是服务发展的平台,也是锻炼成长的舞台。如今在振安,驻校专员就像一座座移动的“金桥”,让高校智慧与企业需求越贴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