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会议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日前,提到工作的变化,江苏省盱眙县淮河镇党委书记沈玉华颇有感触,“前些年参加县里的会议,桌子上厚厚一沓材料,会议时间长却抓不住重点,现在材料少了,沟通更有效,我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去年以来,盱眙县在精简冗杂环节、力量下沉一线、健全考核机制等方面发力,将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与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治理质效一体推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精简冗杂环节
让“大车”减重瘦身
近日,走进淮河镇渡口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门两侧,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等4块牌子依次排列,办事大厅内为民服务事项清单、负面事项清单、协助事项清单一目了然,服务流程清爽简单。“过去各个单位都要求挂相应牌子,最多的时候有30多块,挂了就有考核,就要台账。”村党总支书记龚伟伟说,“现在牌子少了、报表少了,我们天天扎在村里头,跟村民‘掏心窝子’聊天的时间多了,乡亲们气顺了、心齐了,对党组织的认同度也高了。”
牌子下墙,治理提能。整治“滥挂牌”是基层减负靶向治理的重要一环。盱眙县以“挂牌清理”为切口,实施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提能惠民”行动,目前已累计规范党群服务中心对外悬挂标牌标识1500余块,内部功能性指示牌3200余块,同步建立基层减负“观察点”,实行基层减负常态化监管赋能机制,有效防止挂牌反弹,让阵地更敞亮、服务更便捷。
“摘掉牌子还远远不够。”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周捷凯说,“‘减牌就要减事’,坚决防止随意向基层转接责任的情况。”盱眙县精准编制镇街履职事项清单,厘清县镇的权责边界,明确镇街全面承担的基本履职事项10类113项,配合履职事项9类67项,需要上级部门收回事项6类65项,赋予乡镇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行政执法权力,确保基层有责有权、权责对等。针对村(社区)“万能章”问题,制定24条运行标准,明确6大类25项共性服务事项清单和20项不应由村级办理事项清单,健全完善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退出制度。
力量下沉一线
让“小马”强筋壮骨
权力既要下得去,更要接得好。盱城街道城南社区位于老城区,社会矛盾类型广,信访多发,社区党总支一度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现在通过村居报告、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各条线单位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延伸力量,资源多了,问题解决了,群众的满意度自然也高了,我们也更有成就感。”社区党总支书记胡厚武说。
盱眙县持续深化“三提三知”群众工作法,通过县级领导包镇挂村、镇街党员干部定网入格、机关党员全面下沉,构建群众诉求“提—知—办”闭环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今年以来,推动186名镇街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网格,选派56名县直机关党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200余名机关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开展惠农讲座、就业培训、电商助民等便民服务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超9000人次。
为了提升解决问题效率,盱眙县将淮河镇作为数字赋能工作试点,依托淮安市社会综治一体化平台,构建实时远程巡查技防网络,覆盖108个防汛易涝点、交通要道等关键区域和102户孤寡老人、重残户等困难家庭。整合线下走访、事件上报等11个板块20余项功能,建立线上快速交办机制,构建问题上报、分流处置、跟踪督办、结案归档、综合评估事件处理闭环,实现今年上半年镇域内越级上访数量同比下降31.6%,真正把群众呼声变成干事哨声。
健全考核机制
让减负长治久效
越是担子重,越要爱护挑担人。“优秀村干部可以进事业编,干得好的每年还有增收奖励,我们现在干劲十足!”盱眙县深化“双挂双增”机制,将村干部考核报酬、岗位定级与村集体经济增收、集体资产增值挂钩,构建“基本报酬+考核报酬+增收奖励”待遇保障体系,近三年累计兑现“双挂双增”奖励510万余元,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年报酬最多可提高20%,14名后备力量担任村(社区)党总支书记。
促进为基层减负长治久效,盱眙县坚持考核指标做“减法”、考核质效做“加法”,推广使用党建工作电子台账模板,有效解决台账反复记录、重复制作问题,严格控制镇村考核评比活动,取消常规性工作的考核任务9项,考核项目较减负前减少36%。以定期调度、日常检查代替大规模集中考核,实现“无感化”方式获取考核数据。“我们把为基层减负放在日常、抓在平常,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干事创业、服务群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双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