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高楼林立、商铺错落,不同业态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夜晚,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燃起别样的人间烟火……漫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梦创产业社区,不仅感受到产业的快速发展,更见证了员工的理想生活。从解决企业急需用地、宣传助企政策,到帮助员工落户、享受城市慢生活,这份归属感和幸福感,正成为杭州市产业社区(商务社区)最动人的底色。
近些年来,一大批小微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经济体如雨后春笋,在杭州市扎根、成长。这些经济体,业态多样、群体多元,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嵌套,传统的居民社区受限于功能、能力,已无法适应产业单元的发展要求。为此,杭州市及时总结商圈楼宇、产业园区“社区化”改革形成的经验做法,于2024年11月,制定产业社区(商务社区)党建工作规范指引(试行),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进一步提升组织体系建设整体效能,拓宽抓党建促发展优治理的转化通道,在产业社区(商务社区)中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企业和员工,持续打造宜居宜业治理共同体。
理顺组织架构
划好城市治理新单元
“产业社区将商圈楼宇、小微产业园区从传统社区的管理体制中适度剥离出来,成为城市治理新单元,既有经济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杭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各级党组织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整合相关部门力量齐抓共管,着力构建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
围绕“社区化管理、实体化运作、差异化服务”定位,杭州市引领产业社区(商务社区)搭建“一核多堡”组织架构,组建产业社区(商务社区)党委,结合实际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配套建立议事协调机构——产业社区(商务社区)治理委员会,整合物业企业、管理运营单位、重点企业、党员群众骨干等力量,协同推进社区治理。
据介绍,产业社区(商务社区)履行加强党建引领、推进区域治理、助力经济发展、拓展多元服务4方面职能;聚焦各类人群需求做好公共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承接区域经济服务职能,整合下沉资源力量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常态联系服务企业,及时回应企业诉求。目前,杭州市按照楼宇集聚型、商贸集聚型、市场集聚型、园区集聚型4种类型,确定市级重点规范提升产业社区(商务社区)42个。
深化“三抓三带”模式
构建区域党建共同体
织密组织网络、强化组织引领、打造专职团队,是打造宜居宜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在组织架构搭建中,杭州市瞄准“整园建强、整楼推进、整线突破、全面提升”目标,强化产业社区(商务社区)党委统领,打破不同体制、不同行业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壁垒,构建紧密的区域党建共同体。
在强化组织引领上,持续深化“三抓三带”工作模式,即注重抓大带小,充分发挥大企业大单位牵引作用,带动区域内中小企业共同开展好党建工作;注重抓内带外,利用共建、结对、联谊等方式,把组织关系隶属于其他单位的党组织,吸纳到产业社区(商务社区)党建中来;注重抓静带动,加强流动党员常态排查纳管,以在册党员教育管理统筹带动流动党员发挥作用。
“了解到企业‘出海’、产品出口的需求,我们及时推动安杰思、东华等7家企业开展党建联建。”临平区东湖街道相关负责人孔海东介绍,街道目前有200余名机关党员,下沉红丰产城社区1600余家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通过传统社区干部选派、两新专职党务招录、街道干部下派、职能部门驻点、网格团队整合等举措,一批先锋力量在产业社区(商务社区)汇聚。通过常态化培训轮训、打擂比武、互帮互学等全岗通模式培养,建强懂经济善治理重服务的复合型干部队伍。
搭建协同共治平台
精准服务赋能生产生活
“深度求索刚落地时,我们帮助解决了‘身份认证’问题,火爆出圈后,我们又主动当起安保员、接待员。”谈起社区工作,拱墅区汇金国际商务社区党组织书记戴佳炜如数家珍。
产业社区既连着企业生产,又连着员工生活。为了更好赋能企业与员工,杭州市构建聚力发展、服务凝心机制,搭建多方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探索将同一产权方、同一管理方或同一物业管理的区域划为专属网格,拓展三方协同治理新路径,推进“网格议事日”等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创业就业服务等,打造“15分钟优享服务圈”。
产业社区既需要拥有传统社区的职能,更需要超越传统社区的功能。杭州市推出“一站式”服务平台、“增值化”服务举措,实现“管家式”服务闭环。不仅科学布局产业社区(商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还在楼宇大堂、沿街商铺等区域,按需设置服务驿站、微窗口,梳理企业服务及员工服务清单指导目录,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
最近,“晚七夜习社”“篮球争霸赛”等特色活动在上城区钱江新城CBD产业社区出圈,吸引白领社群超23.5万人次。杭州市坚持党建带群建促社建,以趣缘、业缘、志缘、地缘为纽带,组建群团社团组织,让产业社区(商务社区)成为有关爱有温度、能安心能成长的温馨家园,驱动杭城更宜居、更宜业、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