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1名网格员多的要管理100多户,现在1名微网格员最多管80户,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居民的诉求,服务更精细、效率更高。”谈到最近社区治理的变化,重庆市江津区圣泉街道浒溪社区党委书记殷江洪说。
江津区位于重庆西南部,面积3218平方公里,下辖30个镇(街道)、303个村(社区)。随着基层治理的深入推进,逐渐出现治理力量与需求不平衡导致的结构性矛盾、村(社区)权责界限模糊导致的管理重叠等复合型治理难题。近些年来,江津区积极构建精细化网格体系,创新“三会”解“三事”工作机制,推行“四张清单”明确履职事项,持续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下沉、治理活力在基层迸发、松绑减负为基层持续赋能。
充实网格工作力量
“针对原有网格划分粗放、力量分散等问题,我们实施网格治理体系重构工程,实现‘多格合一’,切实为网格赋能。”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江津区整合党建和政法综治、民政、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将全区原有2386个网格优化调整为2756个标准网格,进一步细分10712个微网格,形成“区—镇街—村(社区)—网格—微网格”五级治理体系。同步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单建网格党组织2731个,构建“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制定网格员“6+1”职责清单,明确网格员关注重点人员、日常巡查走访、排查重点场所、协处突发事件、主动服务群众、正面宣传引导和其他准入任务,全面推行网格员照单履职、对单考核。11000余名网格员每天进网格,2700余名镇街干部每周下村(社区),在职党员、专业执法人员、物业服务人员、水电气讯专业人员等14000余人无事例行巡访,有事及时排查。
建立“网格发现、分级处置、闭环解决”的工作机制,依托基层智治平台,实现问题上报、分流、处置、反馈全流程线上管理。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受理群众诉求25万余件,办结率动态保持100%,平均处理时长缩短至12小时以内。
多元议事分类解难
日前,鼎山街道江州社区网格员邹小娟,将当天走访摸排到的大小事项分类填报到基层智治平台,并转交相关部门商议解决:家事类,程大爷常年卧病在床,需要帮忙进行指纹认证;共事类,小区3栋电梯老化常出故障,影响居民出行……
聚焦基层治理民主议事内容“无限”、主体“无力”、流程“无序”、结果“无效”等问题,江津区创新实施“三会”解“三事”机制,更好厘清政府、社区、群众的权责边界,既为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制度规范,也让群众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将基层治理事务科学划分为公事、共事、家事三类。公事,包括基本公共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民生实事等需要区、镇街化解的政府法定职责事项;共事,指村(社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村(社区)居民共同事务;家事,是网格内违反管理规约、公共设施管理等居民自治事项。
“公事公办”,镇街党(工)委牵头,由联建单位、村(社区)党组织等组建街道联席会,协商解决政府管理的公事;“共事共办”,村(社区)党组织牵头,由“两代表一委员”、网格长、物业企业负责人等组建村(社区)评议会,协商解决村(社区)服务的共事;“家事家办”,由网格党组织牵头,专(兼)职网格员、党员居民、志愿者等组建网格邻里会,协商解决网格的家事。
列清单划出权责边界
“以前群众办事,都要先到社区开证明。”几江街道三五三九社区党委书记尹亚辉指着墙上张贴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说,“‘四张清单’出台后,社区工作有了明白账,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清单上写得清清楚楚。”
江津区紧密衔接上级要求,系统构建行政村(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工作负面事项清单、依法出具证明事项清单、不应由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四张清单”,以清单化管理厘清基层权责边界。其中,明确村级组织40项依法履职事项、34项依法协助配合事项,社区组织33项依法履职事项、35项依法协助配合事项,让村(社区)知道“必须为”的责任;列出32项不应出具的证明事项,最大限度缩减村(社区)证明开具范围;通过负面清单划出履职红线,让村(社区)清楚“不可为”的界限。
为推动“四张清单”落地见效,江津区建立“回头看”工作机制,着重关注是否存在清单外事项下派、村(社区)履职不到位等情况,截至目前,已发现并整改问题20余个。通过跟踪落实闭环管理,江津区实现了“三个一律”,未在清单内的事项一律不得下派到村(社区)、村(社区)收到清单外的事项一律有权拒绝、违规下派的一律追究责任,确保基层履职有据可循、有力可撑、有资可保,做到了责任与权力、资源与事权的有机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