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四川省富顺县水岸城小区架空层改造的“睦邻客厅”里,退休教师陈砚秋正指导孩童用红纸剪出精美图案;十米外的党群议事亭内,党支部书记李卫国、物业经理与业主代表站在三维规划图前,共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共享花园的石阶上,几位银发老人执扇闲谈……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是如今富顺县“邻家大院”的日常。
曾几何时,这座川南县城深陷“陌生人社会”治理困局:30个超2000人小区仅靠社区干部疲于应对,物业费收缴率低至65%,投诉渠道形同虚设。近些年来,随着“邻家大院”治理模式的深入推行,富顺县深耕组织根系,优化多元服务,分级处置问题,实现治理单元从“悬空”到扎根、邻里关系从“陌邻”到“睦邻”、社区服务从“缺位”到“精准”的深刻变化。
实施“组织根系深耕”计划
“过去党员想服务找不到载体,群众有诉求摸不着门路。”在支部活动室,法邻同欣大院党支部书记黄礼才指着墙上的组织架构图说。他曾是县法院的一名优秀法官,也是法欣苑小区由乱到治的见证者。
针对治理末梢“空心化”难题,富顺县创新实施“组织根系深耕”计划,整合原有小区党组织与临时党支部资源,优化建立“邻家大院”党支部。采取“社区摸排动员+党员自荐+街道党工委政治审核”方式,从退休干部、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68名政治素质过硬的党员担任支部委员。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业委会、物业企业、居民代表为主体,N个社会组织参与的“1+3+N”院委会架构。在光明社区盛景小区,党支部召集业委会与物业企业召开现场协调会,仅用两周便化解了积压3年的地下车库渗水纠纷。“支部就是定盘星,有了党组织,各方才愿坐在一起谈实事。”业委会主任王建军感慨。
为更好服务居民,富顺县坚持阵地赋能,根据群众意愿,利用业委会用房、小区闲置公共空间等,建设集党员活动、居民议事、便民服务为一体的“邻家大院”服务阵地,推行延时服务、帮办代办等服务,常态化开展“老年人服务项目”“大手牵小手”等活动,让“邻家大院”服务阵地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
三张清单提供多元服务
“3栋刘阿姨需要高血压用药指导,5栋张爷爷的轮椅保养到期了……”在宋渡社区支部会议上,联系委员周倩正依据重点人群楼栋索引,为“双报到”党员志愿者分配帮扶任务。
该县坚持把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村)、小区“双报到”工作,作为推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打造“需求、服务、项目”三张清单,大院提供需求清单,县级部门发布服务(活动)清单,街道、社区做好沟通衔接,每年确定一批项目清单。依托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探索建立“精准发现—分类汇总—统筹协调—服务联动”民生实事项目服务机制,立足包联单位实际,梳理阵地、队伍、服务等各类资源,举办小区文体娱乐、红色教育、法治宣讲等各类活动158次,惠及居民4000余人次,实现资源、力量有效下沉。
聚焦部分社区居民“门对门不相识”的问题,全县各社区党组织深入调研,梳理居民在文化、健康、社交等领域的需求,探索“兴趣社团+”服务模式。线下发布邻里社群备案清单,孵化书法社、健步团等31个兴趣社群,每个社群配备1名支部委员担任政治指导员,定期组织“百家宴”“楼栋茶话会”等活动。线上开发“智通光明”小程序,设置社群活动、志愿招募等模块,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参与社区活动,推动居民从“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组织者”。
分级处置急难问题
周日清晨一大早,富州花园社区网格员张莉在“富顺e家”平台收到预警信息,“7栋2单元电梯有异响,请物业速查!”半小时后,维修人员就完成了检修并上传报告。
分级处置是小事不出院的关键。针对居民诉求反映渠道不畅等问题,由“邻家大院”党支部牵头,定期组织院委会成员召开“民情圆桌会”,讨论解决居民的诉求和问题。将问题分为自办件、商办件、联办件三类,自办件转交业委会(自管委)、物业企业、网格员处理;商办件由院委会召开会议,明确责任人、处理办法和时限;联办件采取逐级上报方式,通过“乡街吹哨、部门报到”,召集相关部门联动处置。“过去垃圾桶移位要打12345,现在院委会开个茶话会就能解决。”在兴盛邻家大院的“民情圆桌会”现场,居民代表杨岭说。
打造智慧治理三网融合系统。信息网整合党建学习、政策宣传等6大功能;处置网设置“轮值委员”,通过微心愿信箱,“线上+线下”打通群众诉求反馈堵点;监督网让居民随时可追踪事项办理全流程。系统运行一年来,线上诉求响应速度从72小时压缩至4小时,群众满意度达98.7%。截至目前,累计化解物业纠纷67起,推动盛景小区建成共享茶亭等5处公共空间,物业费收缴率从65%上升至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