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多年来,从2.5万平方公里起步,逐步扩大到全岛、全市,既是一个从小到大、由点及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统筹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过程。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站在新的起点,厦门市坚持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近邻党建工作,切实把“融合”的理念及方法运用到城市基层治理中,通过组织融合、队伍融合、服务融合,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环境提升 服务提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区和工业园区周边的村庄和土地不断被纳入城市开发范围,大量外来人员开始进入城中村居住或就业,形成亦城亦村的“村改居”社区。
针对“村改居”社区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等薄弱点,厦门市实施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以党建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扩、建工程,因地制宜推动道路白改黑、雨污管网完善等项目。大力打造“微公园”“微景观”,新建停车场、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改扩建卫生所、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上千项,下大力气改善“村改居”社区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
破解“村改居”社区治理常态长效难题,不仅需要改善社区硬件设施,还要关注外来人员融入融合、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等问题。厦门市制定方案,明确以“村改居”社区融合治理和股份合作社规范运营为重点,分步推进“村改居”社区治理提升。采取推荐社区工作者参选、跨社区交流等方式,逐步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外的人员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同时,推动社区基层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明确各自职能职责,让社区“两委”成员专注抓治理、优服务,让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专注抓产业、谋发展。“村改居”社区服务不再局限于原居民,通过搭建“新老厦门人·邻里茶话会”等同题共答平台,组织和引导新居民、外来人员参与社区治理,及时解决难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来了就是厦门人”。
党群心连心 邻里亲上亲
作为全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城市化率近91.01%,共有城市社区255个。面对居民交流互动少、参与小区事务热情不高等治理难题,厦门市深入实施“邻”聚力工程,着力破解城市基层治理中组织碎片化、人际陌生化等问题。
“小区治理要强,小区党建先要强。”厦门市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市、区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重大问题;制定关于推行近邻党建工作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若干措施等文件,为小区党建工作架梁立柱;推进小区党支部应建尽建,切实把党的组织链条延伸至小区、党的工作覆盖到家门口。推动街道社区党建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建联建联动,以精准“双报到”为牵引,统筹调配15家市属国企与15个街道、158家市直单位与158个社区“一对一”结对共建、常态报到,完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类资源下沉,落到社区、进入小区。
“这房子是我的,但我在厦门是‘长期旅居’,不参与这件事。”不久前,一个老旧小区因加装电梯事宜陷入矛盾之际,湖里区殿前街道兴隆社区主任助理、台胞熊麒多次登门拜访、解答顾虑问题,促成小区电梯加装。
结合高端住宅、拆迁安置、职工宿舍等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小区党支部搭建平台载体,通过举办百家宴、组建服务队等措施,加强居民交流,拉近邻里关系,形成“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睦邻氛围。
暖“新”聚力 一“鹭”同行
在琴岛鼓浪屿,有一群快递小哥,他们不只走街串巷送快递,还经常帮助岛上居民送餐、义剪,成为有口皆碑的“鼓浪屿好小哥”。
厦门市将新就业群体党建和关爱服务放在城市基层治理格局中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开展“春风暖流”行动,依托45个新就业群体直接联系点,常态化与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企业管理层、“小哥”们座谈交流,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汇总7类高频问题诉求。出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18项措施,打造28个友好社区、商圈、楼宇,优化“新邻驿站”、暖“新”食堂等千余处,将新就业群体工作中的点滴需求融入社区。
城市这份暖心关怀,正悄然催化一场角色转变,新就业群体从被服务“对象”,转变为基层治理“力量”。推行城市合伙人计划,开发“社区啄木鸟”等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快递员、外卖员发挥走街串巷、进楼入户的优势,化身为基层治理民情前哨、城市安全移动探头,帮助社区、小区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发动新就业群体党员骨干带头,组建爱心车队、公益直播团等150多支志愿服务队,推动80多家新兴领域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