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辽宁东港立足海洋经济储备专业干部

精准用人 懂海兴海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8-01 10:35 作者:通讯员 谭普元 杨明

核心提要

●对全市52个重点涉海涉旅单位开展拉网式调研,建立“蓝色经济”专业干部储备库

●定期举办“蓝海讲堂”,并选派专业干部参与跟进重点项目

●建立产业需求和干部专长精准对接机制,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机器轰鸣,塔吊林立,走进辽宁东港经济开发区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工程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从园区规划到项目落地,运用专业知识全程跟进园区建设,把愿景变成实景,这份参与感是实实在在的。”近日,东港经济开发区年轻干部刘濮毓自豪地说。

为破解海洋经济发展中专业干部供需错位、队伍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去年以来,东港市建立海洋经济专业干部储备机制,通过精准识别、动态管理、靶向任用的全链条举措,打造适应各类涉海特色产业发展的干部队伍“蓄水池”。

动态识别 锁定专业干部

围绕临港工业、冷链物流、海洋能源、滨海旅游等海洋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东港市委组织部联合海渔、文旅等行业主管部门组建5个专项调研组,对全市52个重点涉海涉旅单位开展拉网式调研。

调研中,建立“三查三评”机制,即查干部学历背景、专业技术职称、行业从业经历,评项目攻坚实绩、产业发展贡献、基层治理成效,精准识别出一批懂产业运营、会旅游营销、熟悉海洋经济政策的复合型干部,并纳入首批“蓝色经济”专业干部储备库。

“这次针对海洋能源、滨海旅游等重点领域开展调研,既是对东港海洋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为年轻干部搭建专业赛道的创新实践。”东港市海洋与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廉军说。

实施“一人一档”动态跟踪管理,结合年度考核、专项调研,重点考察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专业表现,及时调整优化储备名单。目前,先后调整移除不符合发展需求干部27人,同时补充35名新识别的专业干部,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机制。目前,储备库已集聚海洋经济、文旅管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干部186名。

学练结合 提升实战本领

“干部培养不能揠苗助长,既要在理论课堂上强根基,更要在实践考场上磨筋骨。”东港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都基殿在年轻干部培养专题会议上提出,“我们构建全链条培养机制,就是要让储备干部在学中干、干中学,真正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产业的硬本领。”

为提升干部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本领,东港市定期举办“蓝海讲堂”,实行“订单式”培训模式,每季度围绕海洋经济、文旅融合等领域确定1个主题,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和相关领域业务骨干来港授课。课程设置“理论讲解+案例复盘+模拟决策”三大模块,学员分组设计制定方案,专家现场点评指导。组织学员分批次赴先进地区和海洋产业领军企业参观研学,进一步开阔干部视野。

建立“产业项目+专业干部”双向选择机制,每年精选10个左右重大项目,发布项目挂职需求清单,提供实践岗位,干部结合专业背景主动认领,推动形成“产业培育干部、干部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目前,举办“蓝海讲堂”7期,实现储备干部培训全覆盖,其中56名干部参与跟进重点项目,实现个人成长与服务发展双赢。

精准匹配 激活发展效能

“打开储备干部档案,每个人的专业特长、成长轨迹一目了然,培养使用方向更精准了。”东港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李晓东介绍,“这种‘理论+实践+管理’的闭环培养模式,让年轻干部像竹子一样,向下扎根积蓄力量,向上生长直冲云霄。”

针对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产业需求和干部专长精准对接机制。在海洋牧场建设项目中,选派8名专业干部化身项目管家,帮企业跑审批、盯进度,将前期手续办理周期缩短了20余天;在推进大鹿岛5A级旅游景区建设时,选派有旅游规划经验的储备干部任专班负责人,仅用3个月就完成景区业态升级方案;处理海上风电项目用地审批难题时,启用自然资源领域专业干部牵头协调,审批效率提升40%。

从涉海项目建设到海岛旅游提档升级,东港市通过专业化干部储备机制,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成为选人用人新常态。目前,累计从储备库中选拔45名专业干部充实到涉海经济部门和文旅发展一线,其中12人提拔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同时,持续深化“干部+产业”融合模式,计划3年内实现重点产业领域专业干部储备全覆盖,为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干部支撑。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