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按照“需求导向—双向选择—动态管理”模式优化干部资源配置,构建常态化需求调研分析机制
●将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协同攻坚加速审批提效,善谋善断打通发展动脉,精耕细作盘活闲置资源
●组建6个干部考核组入驻重大项目一线,用现场表现、工作实绩、群众口碑三本账给干部精准“画像”
“刚到这里的时候,还是一片空地,手机相册里留存了这座文化创意园从无到有的样子。项目建设的过程,是我个人能力、特别是实战能力提升最快、最扎实的一段时期!”选派到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参与海洋文化创意园项目建设的干部杨涵喆,不久前在全区区域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上分享了自己的收获。
这份收获的背后,是秀屿区“项目攻坚主战场变身干部成长快车道”的发展秘诀。近年来,秀屿区实施“项目攻坚+干部培养”工作模式,精准选派年轻干部120余人下沉至全区10条重点产业链、66个重大项目主战场。通过靶向建库强支撑、能力提升促发展、动态考核激活力,在项目建设实践中锤炼干部本领,在干部实践锻炼中加快项目推进,既推动临港产业基地等百亿级项目加速落地,又培育出精通项目运作、产业规划、资源整合的复合型干部,形成项目建设与干部成长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按照“需求导向—双向选择—动态管理”模式优化干部资源配置,构建常态化需求调研分析机制。系统梳理全区748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的专业特长,建立涵盖产业融合、乡村振兴、项目前期等15个重点领域的专项岗位库,通过项目发展诉求清单与干部能力特长档案精准比对,实现供需双向匹配。搭建“组织统筹+自主申报”双向选择平台,通过组织选派、单位推荐和干部自荐等方式,分层分类选派项目规划、投融资等专业型干部到项目建设一线攻坚。打造干部能力发展动态管理体系,依托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实时更新干部专业资质、工作实绩、培训经历等核心信息,建立“能进能出、有增有减、优进绌退”的管理机制,实现项目建设力量调整、岗位适时交流的动态化响应,切实提升干部资源配置的科学性、精准性。
将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协同攻坚加速审批提效,选派干部加强与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实时联动打通壁垒,采取上门辅导、联合会商、模拟审批等创新方式,为项目设计落地预留空间,显著提升审批效能。善谋善断打通发展动脉,依托“‘屿’秀成长 智慧讲堂”平台,组织干部钻研政策导向与产业前沿,精准谋划产业布局,抢抓“两重”“两新”等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与省级部门深度对接,按照“申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模式滚动推进,围绕项目申报堵点、难点,逐一剖析症结、精准施策。精耕细作盘活闲置资源,对接“全市一张图”平台资源,推动低效用地处置专题模块建设,赋能干部对闲置资源精准识别、高效盘活。
“人在事中练,事靠人来兴。在项目一线的实战历练中,我们树牢鲜明用人导向,努力发现、培养业务能手,也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打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卢辉山说。
该区坚持把项目攻坚一线作为检验干部实绩的主战场,组建6个干部考核组入驻重大项目一线,改变以往看总结、听评价的传统方式,转变为跟着干部跑现场、列席项目推进会、每季度盘点进度清单,用现场表现、工作实绩、群众口碑三本账给干部精准“画像”。近年来,对表现突出的25名干部优先提拔重用、职级晋升,对2名存在短板的干部安排导师结对帮带、动态调整,真正让吃苦的吃香、实干的实惠、有为的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