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新县抢抓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着力在“引得准”“育得好”“用得精”上下功夫,吸引各类人才集聚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坚持“为我所用”,精准引才。坚持引才聚才与县域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实现精准引入。成立县委人才强县工作委员会,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强县的若干意见》,细化20条政策举措。大力开展“双招双引”,通过校园招聘引进教育、卫健系统专业技术人才46人、事业单位绿色通道招录高层次急需人才15人,“一事一议”引进3人,“柔性引智”67人。依托羚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引3名博士进站工作,设立中原学者工作站,引进省优秀专家苗明三教授及其团队开展项目合作与技术研发。扎实开展“雁归来工程”,积极参加首届“信阳人才日”系列活动,达成就业意向65人。连续4年成为省“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单列县,361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锻炼。
注重“因材施教”,精细育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实施差异化培养,助力人才持续健康成长。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课题,先后组织500余人次赴苏州、深圳、山东寿光等地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38期,进一步开拓视野、充电赋能。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用好涉外学院、县职高等本土资源,打造“红城月嫂”“涉外劳务”等特色培训品牌,累计4.5万人次取得技能证书。大力开展人才认定表彰,推荐认定乡土人才469人、高层次人才153名,表彰第十一批“新县拔尖人才”65名,评选22个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持续举办电商直播大赛、手工采茶炒茶等赛事,搭建人才技能展示交流平台,充分激发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聚力“铺路架桥”,精心用才。坚持硬环境改善与软环境提升并重,全方位优化人才服务措施,让更多“千里马”在红城大地竞相驰骋。全力推进公共食堂、人才公寓建设,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擦亮“红城正青春、携手向未来”人才服务品牌,扎实开展“我为人才办件事”活动,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补贴15万元。高标准编制六类《人才名录》,为选才用才提供准确依据。新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组建乡村振兴行动服务队,实现“四星”党支部的村(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内村(社区)、主导产业重点村(社区)全覆盖。组织33名优秀退休老教师、老医生、老专家组建“银发人才”乡村振兴服务团,在“师带徒”、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挥“银龄”力量。创新开展“政聘企用”工作,为企业首批招聘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50名。持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现206个行政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