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选派干部在天津法莫西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与检测实验室学习锻炼。 青组轩 摄
今年以来,天津西青区聚焦服务市委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把培养选拔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领导干部作为战略工程来抓,突出精准化选、系统化育、实战化用、链条化护,引导干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主战场担当作为、勇立新功。
实施新质生产力“储将强链”行动。区委组织部组建3个考察组,面向乡镇街道、经济部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招商引资专班、重点领域改革等全区中心工作开展专题调研,通过无任用推荐、查阅资料、群众反馈等方式,了解掌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表现、专业能力、工作实绩。并吸收运用主题教育、巡视巡察、年度考核、审计督查等成果,发现储备一批熟悉现代产业、数字经济、项目建设、债务化解、资产盘活等方面的专家型干部。分类别建立137人的干部储备库,逐人建立实绩档案,重点关注、跟踪培养。
实行“党校主阵地+高校策源地+天开园实践基地+线上线下课堂”的“四位一体”培训模式。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文旅深度融合、乡村全面振兴等6大板块举办履职能力专题班,坚持“外学沪深杭、内学兄弟区”,统筹选派处级领导干部到先进地区研修实践,邀请驻区高校专家学者传经送宝,拓展干部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视野。统筹推进年轻干部“青苗赋能”“青心用能”等墩苗培养计划,每年选拔10名35岁左右年轻干部在镇街、国企和经济部门间交流任职,拓展“青”锋突击队天开园分队、招商分队,建立经济部门主要领导和业务骨干“2+1”帮带机制,培养一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精兵强将。
坚持“以战选将”“选用战将”,聚焦发改、工信、投促、科技等重点经济部门,结合产业强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任务所需,制定岗位说明书,建立适岗匹配研判模型,畅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交流渠道,加大全区专业适任干部调整力度。实行“揭榜挂帅”“书记项目”等新质生产力攻关行动,完善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干部“好钢”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刀刃”上。截至目前,向重点经济部门提拔使用干部10人,平均年龄39.6岁。
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干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容错纠错、风险预警、澄清保护等机制。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等工作纳入可容错范围,建立容错纠错会商机制,常态化实行“红橙黄”三色预警管理,先后为2名干部澄清正名。树立实干实绩导向,推动干部培养锻炼、荣誉表彰、提拔晋升向项目招引建设、主导产业培育倾斜,拿出一定数量职务职级用于激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干部,鼓励干部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