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在驻城站开办了‘党员夜校’,极大方便了我们这些进城生活的农村党员。”“大家伙儿聚在一起集中学习,氛围浓,效率也提上来了。”近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在鳌阳镇驻城党建工作站开办“党员夜校”,分期分批对流向城区的360多名流动党员进行轮训,确保流动党员不缺课、不掉队,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近些年来,宁德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快车道”,2022年城镇化率达62.9%,市场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在此过程中,各类人员在产业间转移、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有1.4万多名农村党员流入城镇工作生活,对城市基层党建和治理提出新要求。为破解城区流动党员管理难落实、融入有隔阂、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宁德市探索由流出地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城区建立驻城党建工作站(简称驻城站),通过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管理机制,让流动党员异地有家、外出有为,构建起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新格局。
按需设站 完善功能
“在建设主体上,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对流入城区党员达到本县农村党员总数30%的,由县级组织部门统筹建设县级驻城站,打造流动党员综合服务阵地;另一种是偏远乡镇根据流入城区党员实际,由乡镇按需建设镇级驻城站。”宁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共建有5个县级、11个镇级驻城站。
坚持系统建设理念,宁德市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县乡党委具体负责,推动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驻城站,并对选址布局、功能定位、组织保障等进行规范。重点聚焦便民利民,在进城党员群众集中、交通便捷、人流密集的地带选址建设,普遍设置会议培训、宣传展示、便民服务等6项功能,鼓励按“一站一特色”完善功能设置。在组织保障上,市县每年向各驻城站拨付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县乡财政兜底运营开支,并采取县级划转专门编制、招聘专职人员、乡镇选派镇村干部等方式安排人员入驻办公,通过专职坐班、兼职轮班方式,常态化开展便民服务、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
各驻城站统一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引入自助办事一体机,提供组织关系接转、缴交医社保等业务的“一站式受理服务”,通办社保、税务、住建等30多个部门的政务服务,解决城区流动党员群众回乡办事来回跑问题。柘荣县设立党代表工作室,福安市设立民富中心,使驻城站成为听取民情民意、助力强村富民的窗口。
组织联建 三方共管
打破条块分隔、封闭运行的模式,宁德市依托驻城站,整合驻地单位、行业和其他领域党组织资源,通过党员联管、活动联办等方式,着力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效。
具体工作中,根据流动党员数量、从业特点、地域分布,建立驻城站党组织26个、党小组83个,党组织书记兼任驻地社区党组织委员,签订流出地、驻城站、流入地三方共建协议,加强三向协作,形成共管合力。驻城站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结合实际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常态开展“书记进站讲党课”“流动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党员微讲坛”等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每年参与各类学习、活动的流动党员达5.6万多人次,提高了流动党员组织生活参与率。同时,探索实行流动党员“双向评议”制度,对流动党员设标准、提要求、定目标,制定流动党员考核办法,由驻城站党组织和流出地党组织共同评议,加强流动党员日常监管。
霞浦县柏洋驻城站实施与流入地党组织“四融四共”的党建模式,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与流入地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蕉城区虎贝驻城站组织城区流动党员共过“政治生日”,引导流动党员亮身份、比作为,增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驻城站让流动党员找到了“娘家”,形成了“流出地源头管、驻城站集中管、流入地配合管”三方共管机制,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志愿服务 反哺乡里
在古田县泮洋乡驻城站,有这样一支志愿服务队,成员全部由城区流动党员组成,具备家政、驾驶、装修装潢等技能专长,他们通过定点指派和电话直联等渠道,为有需求的党员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展示流动党员的良好形象,被评为志愿服务“星之队”。类似这样的流动党员志愿服务队,各地驻城站组建了20余支。宁德市用好专职工作者、流动党员志愿者队伍,联合县乡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教育等单位成立志愿服务联盟,设计开展邻里守望、技术指导等服务项目,参与流动党员3.6万多人次,既为流动党员提供了施展才华、服务群众平台,也为驻城站增加了服务力量。
流动不流失,反哺助振兴。流动党员“回归工程”是驻城站激发流动党员队伍活力的又一创新举措,宁德充分发挥驻城站联系服务党员群众作用,每年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经济恳谈会、民情通报会等,鼓励流动党员应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推动积极为乡村引资、引智、引市场;引导优秀流动党员回村创业,或把他们纳入乡土人才库和村级后备干部进行管理。近三年来,城区流动党员为家乡引进创办企业135个,当选村(社区)“两委”1102人。
“通过建立驻城站,有效把组织覆盖到城区、日常服务延伸到城区、党员管理拓展到城区,让流动党员在城里有家更有为。”宁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以驻城站为枢纽,城区各类组织、多方资源集聚下沉,形成了“一核多元”党建共享平台,辐射服务流入城区党员群众20多万人,每年办理“一站式”服务事项3万多件,有效打通进城党员管理服务的最后“一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