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大校大院大所创新成果服务专班,组织开展国家级科研机构走访,深入一线服务创新团队,推动1450项科技成果在长转化
●结合“吉人回乡”工程,建立“候鸟人才”工作站,柔性引进专家人才218人
●启动服务人才专项行动,在重点产业链设置产业“人才专员”,由2492名县(局)级领导干部网格化联系服务6971名专家人才
近年来,吉林长春市把中央关注的“东北地区人才集聚回流”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以建设“长春人才创新港”为总抓手,促进教育科技产业人才融合,聚力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注重战略创新,战略性锚定人才创新港功能布局。坚持以协同、集成、融合发展理念打造创新港核心区,突出“产业为轴”,把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贯穿起来;注重“科教为翼”,把高水平大学、一流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优质的科教创新资源汇聚起来;强化“园区支撑”,把分布在周边的产业园、科技园、孵化园等双创平台整合起来,促进产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协同融合,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赋能产业振兴。
注重载体创新,多维度强化载体平台支撑。深入推进院士创新创业引领区建设,落实支持院士创新创业政策,服务入统项目25个,对陈学思、李玉等6位院士的7个落位项目,给予7000万元资金支持。建设长春青年人才城。启动建设2万套100万平方米品质人才公寓,打造9个主题区块青年人才社区,投入使用人才公寓8251套,累计服务人才26000余人。启用总投资42亿元,建筑面积62万平的长春国际汽车城人才生态小镇。实施百万大学生来(留)长、百万产业蓝领人才培养“双百万工程”,首批设立长春市大学生实训基地20家,建设长春技师学院等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建立人才培养“双元合育”模式。建设人才资源开发产业园。升级园区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打造一体化服务保障综合体,累计入园人力资源企业56户,服务用人主体5000余家,产值220亿元、税收5亿元。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推动升级中国一汽—吉林大学“红旗学院”。打造环吉大、北湖科创、净月数字“双创生态圈”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建立8个科技产业园区,成立大校大院大所创新成果服务专班,组织开展国家级科研机构走访,深入一线服务创新团队,推动1450项科技成果在长转化。
注重机制创新,全方位提升引育留用水平。突出“引”。结合“吉人回乡”工程,建立“候鸟人才”工作站,柔性引进专家人才218人。实施“双招双引”工程,柔性对接引进李校堃、李景虹等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吸引集聚高端人才1200余人。出台高校毕业生租房和生活补贴政策,分别给予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每月2500元、1500元、1000元补贴,连续四年每年吸引留住大学生突破10万人。注重“育”。建设长春技师学院等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建立人才培养“双元合育”模式,依托企业家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长春技师学院等阵地年培训人才6万人次。诚意“留”。出台《引进培养“黑土地保护”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政策》,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助力全市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人才跟踪服务行动,举办78场“五优服务”进校园活动,线上、线下累计服务大学生41.5万余人(次)。大胆“用”。公开选聘50名科技创新、管理及创业人才兼职担任“产业教授”。举办“超越杯”“启明杯”“众创杯”等10余项创新创业大赛,配套孵化扶持,全力打造“青科创”赛事品牌。
注重服务创新,立体化提高服务保障能级。深化行政推动。出台人才政策“升级版”,形成8个系列、36项配套政策的政策体系。在东北率先成立人才服务局,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启动服务人才专项行动,在重点产业链设置产业“人才专员”,由2492名县(局)级领导干部网格化联系服务6971名专家人才,设身处地解决各类问题400余个。强化市场配置。组建东北首家国有人才集团,以市场化方式提供人才资源服务等五大板块服务。建设“人才大脑”,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分析和开发产业人才信息,提升人才配置效能。设立长春人才节(企业家节),开展全市人才工作巡礼,评选表彰人才工作先进集体50个、个人50名,设制“人才尊享卡”“岐黄关爱卡”,营造“尊才崇智、举贤尚功”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