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广西贵港:土地流转“转”出好光景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3-12-08 11:02 作者:梁鸿召 薛桂

平整苗床、覆膜、栽种……近日,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大仁村的辣椒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在种植反季节辣椒。“利用流转盘活的790多亩土地,我们建了1000多个大棚种植辣椒,解决了本地400多名村民的务工需求,还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大圩镇党委组织委员蒙延金说。

人不误地,地不负人。近些年来,贵港市坚持向土地要产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土地“流”出活力、“转”出后劲、“产”出效益,实现集体有收益、群众享红利。

如何借“地”生财?先让土地“活”过来。针对部分村发展集体经济缺少资源、资金等难题,贵港市推行“三个一批”土地预流转模式,助力村集体盘活土地资源。保持土地总面积不变,以“小块并大块”整合一批零散土地;保持土地权属不变,不具体划分地块、以土地作股权的“确股确权不确地”方式整理一批撂荒土地;通过清查集体土地低价合同,与承包方商谈签订补充协议,在协商未果情况下发起诉讼的“一清二谈三诉讼”工作法收回一批争议地。

对完成流转的土地,村集体统一打包进行对外招商引资。同时,与村民统一签订“预流转”协议,项目进场前村民可继续耕作使用,项目准备进场时马上清场供地,实现流转土地利用最大化。目前,全市村集体流转土地面积达27.2万亩,建立村集体经济自主经营的沃柑、肉牛等特色产业基地360多个,为村集体增加服务性收入960多万元。

土地流转后怎么用?贵港市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对集中连片、易于机械化耕作的土地,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对区位条件较好、人流集中的区域,新建交易中心、标准厂房等产业配套项目,发展物业经济……通过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探索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贵糖、甘化等制糖企业出台退桉还蔗政策,糖料蔗种植每亩最高扶持1300多元。”在港南区桥圩镇新华村“两委”联席会议上,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景介绍,乘着政策东风,村里大力开展退桉还蔗和撂荒地整治行动,流转土地1500多亩,打造优质稻种植基地300亩、糖料蔗基地1200多亩,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70万元。

不同于新华村的发展思路,位于城郊的港北区港城街道旺岭村充分发挥区位优越,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新建农贸市场5300多平方米,通过出租商铺和摊位,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已达62.39万元。“物业经济抗风险能力强、收益稳定,利于集体资产增值保值。我们立足位于城区、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等优势,引导具有物业经营潜力的34个村,利用集体土地新建商铺、农贸市场、冷库等资产,通过公开出租、资产入股等方式,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20多万元。”港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梁焕阳说。

“党委提议,从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可分配收益中,提取公积公益金14万元,打造村级民族团结活动中心,提取福利费3.8万元关怀慰问特殊困难群体……”近日,在港北区武乐镇吉斗村党委会上,村党组织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讨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方案。

集体“钱袋子”鼓了,怎么花?贵港市坚持把反哺群众、服务民生,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落脚点,让群众共享集体发展红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修缮村级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开展清洁村庄、风貌提升,设立公益性岗位、助学基金……一桩桩、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好事、实事被提上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议程。截至11月底,全市1102个村已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支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4230万元,让群众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