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川渝人社部门打造全国首个跨省市专家智力交流合作转化平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围绕成渝地区主要支柱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和产业集群等方向,帮助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培养紧缺人才,已逐渐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引领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
聚焦服务需求,精准对接专家智力资源
重庆市人社局绘制“服务现代制造业集群需求热力图”,通过问题聚焦、服务建模和接口设计推动专家服务资源“按需组合”,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由区县政府主导,发改、经信等产业主管部门筛选、收集相关产业智力咨询服务需求。专家团年度服务计划通知发布后,有需求的区县梳理本地主导产业、重大工程和涉及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项目发展痛点,建立清单式台账。人社部门围绕需求,逐项匹配、按需组建专家团,并会同区县主管部门长线追踪服务成效,最终实现“有组织的专家智力服务”与“有实际困难的产业需求”之间无缝对接。
2022年7月底,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奉节”活动,国际著名桥梁工程专家邓文中实地考察奉节县正在规划建设的夔州长江大桥规划桥位。“邓院士和团队专家优化原有方案,尽可能节约投资,突出辨识度,提出网状吊杆中承式钢管拱桥设计方案现已被奉节县采用。”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市政分会会长任国雷介绍,今年7月,大桥已正式开工投建。
据重庆市专家服务中心主任彭璐介绍,根据各区县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人社部门不仅可组建“综合型”专家团,还可分产业链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服务团队,提出补链、延链、强链项目计划,进行产业链科创服务平台建立、科技短板共性问题攻关、专业人才招引、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以及扶持政策研究等工作。
以服务南川区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为例,重庆市人社局从中医药种植、加工、销售、医疗、康养、科研6个方面入手,通过“定向邀请、按需匹配、择优选定”方式,邀请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GAP专家郭巧生等14位高层次专家深入南川中医药产业上下游,为产业发展献智。
建立“专家—产业服务信息库”,实现统一调度、分层分类管理,以数字化推动专家服务精细化、智能化。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已有川渝两地院士、各行业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后科研人员等548名专家走进永川、内江等川渝27个县(市、区),开展技术指导1091次,解决难点问题482个,418名专家获聘当地政府“特聘专家”,惠及基层干部群众7万余人。同时,柔性引进60余名全国高水平专家指导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元化、跨学科的团队模式。
“七步”推进,专家领衔帮扶
专家团以广泛发动提前申报相关项目、上下联动周密论证、持续对接供需匹配、基层一线实地帮扶、总结交流建言献策、受聘签约长效机制、宣传报道讲好故事等“七步”工作法推动帮扶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今年6月14日至16日,19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以及川渝两地的专家在石柱县规划建设、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医疗服务、食品等领域,开展12个项目智力服务。活动前期,重庆市人社局联合石柱县相关部门遴选产业领域需要智力支撑的项目;“定向邀请”+“按需匹配”相结合,精准邀请专家;活动期间,专家们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在城市规划、农文旅融合发展、医疗卫生等领域建言献策,深度对接12个受援项目;活动结束后,各受援单位与专家现场签订长效帮扶协议,建立重点任务台账,定期对帮扶进展情况跟踪服务。
据统计,今年一到三季度,专家团聚焦智能网联、化工环保、新型储能等产业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家级综合示范智力咨询服务活动2场,省市级活动4场,对接指导78个项目,开展技术指导123次、讲座培训30场、座谈交流85次,帮助解决重难点问题134个,签署长期合作协议76个。
“激励约束”并重,双赢互利搭建长效帮扶机制
为了激励更多专家深入基层,重庆市人社保局设立亮点工作加分单,实现对服务专家、区县的双牵引。对服务基层成绩突出的专家,为其在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收益分配、工作生活津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服务做出突出贡献的领衔专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有关人才选拔培养项目。设置重点任务责任单和工作进展提醒单,形成“产业部门收集需求、人社部门选派专家、区县政府做好保障、首席专家领衔服务、市场主体提供反馈”的闭环落实;工作进展提醒单赋予人社部门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权限,定期对帮扶进展情况开展全面检视,推动结对帮扶提质增效。
“为促进专家服务基层适应现代制造业协同化、大规模的发展需求,提升针对现代制造业等重大产业的服务效能,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政府、专家、用人单位三方驱动,全面优化专家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充分激发专家智力资源。”重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