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福建泉州:四链融合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3-11-29 11:13 作者:泉组轩

近年来,福建泉州始终树牢“人才首位”理念,不断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截至目前,泉州人才总数达228万人,人才发展指数稳居福建省设区市“第一方阵”。

激发产才融合强引擎

泉州紧扣“二一一”万亿产业链群和“8+4”产业体系,把引才工作融入“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活动,实现项目招商与人才引进“一体谋划、一体谈判、一体落地、一体考评”。探索“国内出题+海外解题+智力回流”引才模式,支持龙头企业设立72个海外实验室、离岸创新中心,吸收转化海外智力成果。打响“泉城似锦·邀您来创”引才品牌,每年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团队)以及产业急需高校毕业生逾2万人。

推动在泉22所高校和29所中职院校、8所技工学校设立5个产教融合联盟、62个产业学院、38个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334个实训基地、228个“1+X”制度试点项目。职业学校85%的专业为产业“量身定制”,在福建率先实现“中、高、本”多层次职业教育,2500多家企业与在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释放在外泉商和侨港澳台资源丰富比较优势,依托泉属异地商会、海外泉籍社团设立10个“异地人才之家”和63个人才工作联络站,常态组织海外专家泉州行、泉籍青年精英故乡行活动,举办“刺桐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同心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活动,吸引近百个海内外人才团队携带项目落地见效、开花结果。

建强平台聚才“大舞台”

开展研发投入、高新企业、科研平台、人才团队“四个倍增”计划,吸引中科系、大学系等国内一流名校名院来泉合作共建19家“大院大所”,并“一院一策”推动建设清源、刺桐两个省级创新实验室,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五交科技产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科创平台。发挥龙头企业、链主项目牵引作用,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知创实验室,以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700多家,用平台吸引人才批量集聚、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探索组建人才创新共享联盟,引导在泉科研平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目前拥有33家成员单位,涵盖在泉主要科研平台,集聚各领域科研人才近1000名,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21项。设立泉州科技大市场,打造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的专业化“红娘”。建立重大技术需求“揭榜挂帅”和科技创新券制度,引进中关村熟化基地来泉设立分支机构,每年定期举办全市产学研金对接大会,着力打造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

拓展科技特派员模式。探索双向选认、跨界选认、组团服务等选派方式,将服务延伸拓展到二三产业、率先开展法人科技特派员,累计选认省、市科技特派员4620名,组建法人(团队)科技特派员519个,并与华侨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产业发展科技服务团。

筑优近悦远来“软环境”

升级“1+1+3+N”人才政策体系,推出高层次人才“25条”、“涌泉”行动20条、技能人才“15条”等一揽子惠才措施,以及柔性引才、半导体产业人才引进等近10份专项政策,实现从“人才引进”到“成果转化、创业扶持、要素保障”的全链条激励。推行“一站式”集成服务,开发人才港湾信息平台,线上集成12个部门涉才服务事项。

针对科学评价人才,大胆向用人主体授权,支持222家用人单位自主评价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采取薪酬倍数、岗位贡献等市场化指标评价人才。今年10月,专门对用人单位自主认定人才政策进行优化规范,按“六大类”单位给予每年3—15个的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年度配额指标。针对促进人才流动,建立人才编制“周转池”。针对改进人才职称评聘,支持高层次人才突破参评职称门槛,直接办理职称申报和相应专业技术岗位聘任。针对吸引产业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全面实现技能人才按对应学历参评工程系列职称。针对打造台湾人才登陆的第一家园,推动建设19个市级以上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在福建省首创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支持台湾地区52种专业职业及技术人员直接采认相应职称。

坚持为人才打造高配套、低成本的发展环境,高标准打造晋江三创园等双创综合体,设立泉州金融会客厅,聚合规模超500亿元天使、产投、私募基金,推出“人才贷”“科创贷”“创新贷”“涌泉贷”等金融业务。单列人才子女就学优质教育学位,安排人才刚需购房房源,提供零门槛落户以及民航铁路出行便捷等服务。打造137个阵地化的“人才之家”,构建“30分钟半径”的人才服务圈。搭设“涌泉智汇”“创新ye话”“东海潮声”等人才交流载体,收集转化人才“金点子”。

设立福建省设区市首个人才节,以城市最高礼遇、最大诚意致敬人才。常态举办以“爱国·奋斗奉献”为主题的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市情研修班,依托林俊德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晋江经验馆等阵地加强人才政治引领。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累计帮助解决人才引进、涉才政策申报等问题679件,真正在联系服务中倾心引才。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