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小村庄何以变“大咖”

——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新寨村的咖啡突围之旅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3-11-03 10:35 作者:孔丽娟

提到咖啡,很多人首先会想起巴西、越南、哥伦比亚等主产国。殊不知,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村庄,咖啡的氤氲之香已经飘扬海内外:建设咖啡庄园,筹建村级上市公司,注册“支书咖啡”商标,以咖啡为原料制作面膜、口红等深加工产品,开发咖啡园主题乐跑……享有“中国咖啡第一村”的美誉。

这个走上红红火火振兴之路的小村庄,便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的新寨村。

“从前自己种咖啡,辛苦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全村咖啡产业越做越大,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因为村里有个好班子!”十年时间,在党组织带领下,新寨村由一个普通的边陲小村变身为咖啡大村。

地处高黎贡山和怒江共同孕育的亚热带干热河谷,新寨村种植咖啡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自上世纪50年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便开始种植咖啡。然而,受制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新寨村的“咖啡经”并不好念。到了2012年,眼看满树咖啡果卖不出好价钱,很多种植户砍掉咖啡树,有的改种其他作物,有的则外出务工。“折腾好几年种咖啡,找工人采摘,最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回想起当时的惨淡光景,村民张开尚至今记忆犹新。

真要放弃吗?以后到底怎么办?一团阴霾笼罩在村庄上空。困局之下,在外务工的致富能手王加维临危受命,担任新寨村党总支书记。众议纷纭之时,他却对咖啡很有信心。王加维先是召开班子会,提出咖啡产业是新寨村的特色产业,绝不能轻易放弃,又陆续和群众谈心,把咖啡种植的优势和未来的市场空间讲给村民。慢慢的,班子的心齐了,村民的心定了。

方向很明确: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咖啡树生产周期长达4到5年,国际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对小农户影响极大,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抵御市场风险。不久,村党总支牵头成立7个合作社,动员所有咖农加入。同时,由8名党员和村干部带头种植示范田160亩,推广标准化种植示范园600亩,将农户分散种植变为规模化种植。免费加工,统购统销,年底分红,村民的收益有了保障。

几年下来,合作社经济有了起色。怎样进一步提高咖啡的附加值,让农户赚更多的钱,成为村“两委”班子新的目标。通过外出学习,不断思考,王加维在党员大会上提出:不变的是产业,变的是理念!咖啡产业必须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种好精品咖啡,做强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书记的提议听着不错,到底可不可行谁也说不准。我们当时顾虑也很多。”新寨村党员严朝兰回忆说。事实胜于雄辩。2017年,村党总支与招商引资企业共建了第一个咖啡庄园。10多户咖农加入庄园,按照新标准采摘、晾晒、加工咖啡。次年,农户的咖啡卖到了每公斤60元,比普通咖啡的市场价格足足翻了十倍!村党总支也从庄园收益中分红10余万元。

试水成功,农户们心里有了底:走精品之路靠得住。谋篇布局壮大产业,从2019年开始,在村党总支带领下,新寨村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模样。

二号庄园建在万亩咖啡园,成为网红打卡地;三号庄园集星空帐篷、悬崖民宿、智慧农业等观光休闲于一体;四号庄园与深圳大学共建咖啡图书艺术馆,为咖啡产业寻根铸魂。2022年在上海对口帮扶项目支持下,建成鲜果加工厂和游客服务中心,今年兴建的五号庄园期待着将新寨的咖啡销往世界各地。如今,新寨村已引进10余家咖啡企业。

规模大了,问题多了,怎么把方向、聚民心?新寨村坚持党组织牵头,在企业中组建联合党支部,并由镇党委下派党建指导员,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党总支+联合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让村民再无后顾之忧。

新寨村还创新销售模式,通过公益合作实现咖啡销售收益最大化。从2021年开始,村子和上海的一家公益公司合作发起了“认养咖啡树”爱心公益活动。居民花550元认养一株咖啡树,既能感受全流程咖啡定制服务,还可收获5斤烘焙好的精品咖啡豆。“对农户而言,每株咖啡树可获得350元收入,一亩咖啡地收入可达10万元,效益是之前的十倍!公益公司将部分收入捐赠给学校,村集体则通过咖啡豆的统一加工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也壮大了集体经济。”王加维介绍,上海顾客至今累计认养咖啡树2000多株,新寨村实现收入112万元。“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大家纷纷感慨,咖啡认养让顾客、咖农、村集体和公益公司实现了共赢。

同时,新寨村依托中国移动打造咖啡科技小院,对降水量、雨水酸碱度、地面温度、湿度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推动咖啡种植的标准化、品质化,争取定价权,为保山小粒咖啡赢得更多可能。

几年时间,成果喜人。2018年,新寨村的咖啡产值仅3000万元,到2022年已达1.2亿元。如今,新寨村咖啡种植面积共13600多亩,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小村庄已然成“大咖”。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