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北京大兴区实施“新国门·青苗”百名书记后备培养计划

抓好“预备役” 培养“后备军”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3-10-10 10:30 作者:蒋志 李在坤

2021年,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西营三村的白鹤被纳入“新国门·青苗”培养计划,经过2年的系统培养,近日,她被成功推选为西营三村的党支部书记。“年轻有干劲,成长很快,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推荐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大家都很认可。”西营三村老党支部书记牛福来在区委组织部、区委农工委考察时评价道。

近些年来,针对村级组织后继乏人、年轻干部经验能力欠缺等突出问题,大兴区创新实施“新国门·青苗”百名书记后备培养计划,通过精准选、悉心育、一线炼等措施,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接班人。

为选出一批优秀村级后备力量,大兴区设立“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中共党员”等13条正向条件,列出“受到刑事处罚、非法占地、违法建设”等10项负面清单,强化政治把关,并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农工委对各镇党委推荐的人选统一进行笔试、面试,根据综合考评结果,最终从2500余名现任村“两委”干部中择优选拔100名有培养前途的“85后”年轻干部,作为村书记正职后备进行专项培养。在区级示范带动下,安定镇“桑芽”、礼贤镇“兴贤”等一批镇级培养举措纷纷落地见效,退役军人、农村致富能手等优秀群体都被纳入储备库。目前,全区共储备1162名村级后备力量,实现55岁以上村书记、机关下派书记正职后备全覆盖,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47.6%,35岁以下人员占比65.8%,成为村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

“我们从临时辅助用工、本村青年、村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等各类人群中积极挖潜,培养了130名村级后备干部,其中临时辅助用工、乡村振兴协理员等占比超过40%,既解决了村级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又逐步消减了编外用工,减轻了镇级财政压力。”青云店镇党委委员、组织部长段景林说。

为帮助“新国门·青苗”快速提升能力素质,大兴区借助区镇两级党校、基层党员进党校等平台,每年举办专题培训班,将中央、市委的新政策新要求以及乡村振兴、信访调解、党务工作等纳入培训内容,通过专家辅导、座谈研讨等方式开展多套接地气的系统培训,帮助培养对象开拓思路眼界,弥补能力短板。各镇也同步将培养对象纳入村书记培训范畴,每年开展镇情教育、接诉即办、基层治理等培训,提升培养对象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

大力推行导师帮带制度,建立区镇村“3+1”结对帮带机制,为每名培养对象安排1名涉农区直部门处级干部、1名镇领导班子成员和1名镇内优秀村书记,通过面对面传、手把手帮、心贴心带的形式,帮助捋思路、明方向,实现在学中干、干中学,推动从门外汉向行家里手转变。

“镇里设立了村级后备人才先锋岗,在全镇异地迁建回迁工作中,我和其他6名培养对象,帮助800余户村民做好资格审核、财务结算、入户验房等工作。”“新国门·青苗”培养对象、安定镇佟营村党支部委员刘红日说。

为更好地锻炼培养对象,大力营造静下心来想工作、扎根农村干实事的工作氛围。大兴区建立镇村两级轮岗锻炼机制,分层次开展实岗训练,给后备力量交任务、压担子,防止后备力量“躺在”数据库。各镇党委每年安排“新国门·青苗”到党建、经管、信访等科室进行1个月以上的轮岗实训,村级每年安排培养对象负责至少1项人居环境整治、拆违控违、出租房屋管理等重点工作,让其在农村工作一线接受淬炼,在实践实战中提升本领、发挥作用。

坚持人岗匹配、备用结合,保证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成熟一批使用一批。在村书记出现空缺时,优先选配日常表现优秀、工作业绩突出的培养对象,通过异村任职的方式,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秀村级后备力量的统筹使用。截至目前,先后有11名“新国门·青苗”提拔为村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激发了后备力量队伍活力。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