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路,铿锵脚步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组织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执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动组织工作各要素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切实筑牢“两个维护”思想根基
信仰的旗帜高高飘扬,思想的光芒熠熠生辉。全省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省委常委会率先垂范,各地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建立“第一议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制度。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累计举办各类主体班次850期、专题网班900期,培训各级干部24万人次。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以厅级班、中青班、青年班、“新苗”干部班为重点,切实加强系统理论教育,严格党性锤炼,强化实践锻炼。
不断改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制定27项制度,打造45个“一县一基地、一县一特色”党员教育基地、101个省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实施“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党员政治素质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认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省委常委会率先垂范,带动各地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系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逐一落地,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
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
从2019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基层党组织中创新实施“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部署21项重点任务,提出86条具体措施,以“促百分百达标,迎党百年华诞”以评促建活动为抓手,分级分类考评1.9万余个党(总)支部,基本实现全面达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以两轮次村级换届为契机,推动全省4397名致富带头人、2229名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1106名高校毕业生和589名退伍军人进入“两委”班子。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4149名村党组织书记实现备案管理。创新实施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持续开展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录乡镇公务员和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累计有14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成为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建立“一联双帮三治”工作机制,累计向1622个深度贫困村和688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49万名。2021年起,先后两轮次向1716个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10388名干部,助力乡村振兴。
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先后制定出台了21个法规制度和配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全省基层党建“四梁八柱”制度体系。连续9年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推动基层党建责任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连续9年实施项目化党建工作,省级投入近7300余万元专项资金,撬动各地投入基层党建项目资金19.5亿余元,以真金白银的投入有效破解了一批基层重点难点问题。
启动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截至2022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益达9.1亿元,较2018年增加近8倍。按照“壮大、培优、育强”三个阶段组织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推动全省村集体经济整体水平提档升级。连续4年在两新领域开展“党建引领·助力乡村行”活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从严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持续加大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力度,制定《青海省发展党员政治审查工作办法(试行)》和《青海省村(社区)发展党员近亲属报备管理办法(试行)》,把好党员“入口关”。深化巩固拓展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工作成效,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入党志愿书》、《申请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编号管理制度,有效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围绕事业发展需要
着力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研究出台《青海省党政领导干部任前考察工作暂行办法》等制度,制定印发《省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等文件,构建一套符合青海实际的制度体系。及时修订《青海省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定期开展领导班子运行情况调研和日常干部无任用推荐考察,全面了解干部的政治品格和政治表现。
着力加强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制定印发《青海省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实施意见》、《干部选拔任用“三审二核二报”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20余项管理监督制度,结合巡视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235批次,推动提高选人用人质量水平。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协作贯通,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制定《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细化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31条量化指标,健全预审报备、动态监测、年度预警制度,各地各单位每年选拔使用年轻干部占比均在20%以上。
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干部考核条例的《若干措施》和指标管理、平时考核、专项考核3个办法,在市州绩效考核中探索启用“生态系数法”计分方式,着力构建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制定《青海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明确23种“下”的情形,完善“下”的程序,畅通“下”的渠道,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失实信访举报澄清反馈机制,旗帜鲜明为干部撑腰鼓劲。制定进一步改进条件艰苦高海拔地区干部工作生活9方面20条措施,加大对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关心关爱力度。
以贯彻实施新修订公务员法为主线,统筹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十年来,全省新录用公务员21709名,公务员队伍规模保持稳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2年底,全省公务员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占比42.59%,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77.66%。
扩容蓄能引才聚智
各方面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高原竞相迸发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召开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成立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党委书记抓人才项目责任制实施方案》、《省级人才计划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建立推行人才工作年度述职评议考核等制度,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抓人才“第一资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制定《关于“昆仑英才”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39项举措、《青海省“人才+项目”支持服务办法(试行)》20条优惠政策、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全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28条措施等一系列人才新政,以“昆仑英才”行动计划为引领的人才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紧紧抓住中央“对口支援”契机,建立健全27项管理服务制度,与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携手开展“组团式”人才结对帮扶。十年来,五批1421名援青干部和人才积极响应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青海,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常态化开展校园引才,连续五年拿出重要岗位和优惠政策,直接引进500名博士、1373名硕士和本科应届毕业生落户青海;采取“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支持服务办法,连续四年举办“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柔性引进24名院士、4848名专家合作1472个项目。
印发青海省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安置暂行办法、子女入学实施办法和关心关爱专家人才10条措施,发放高层次人才医疗绿卡,着力解决专家人才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