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以来,宁波市组织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感恩奋进、担当作为,为更好地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理论武装,以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政治建设、凝心铸魂,始终是贯穿宁波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一条主线。
在市管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上,“关键少数”带头系统学习,进一步认清发展大势、把准时代脉搏、增强战略思维。
围绕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持续深化“周末知行学堂”这一干部教育培训特色品牌,紧扣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等主题开展集中培训19期,累计培训干部5.5万人次,为各条战线奋力走在“两个先行”最前列积蓄能量。
结合“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深入开展“联镇街入村社、走企业访群众”活动,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标准,156个市直单位及部省属驻甬重点单位结对包联156个街道(镇乡),实施“拼经济稳主体”走访、信访积案“拔钉清零”、年轻干部“一线建功”等行动,高质量调研解决基层“成长的烦恼”。
选贤任能,以激励担当匡正导向
今年6月,新一轮宁波国企改革吹响号角,优化重组的8家市属国企集中授牌。在这一批集中履新的国企“掌门人”中,不乏年轻化、专业化优秀党政干部的身影,为这场备受关注、寄予厚望的改革精准赋能。
“这是我们首次将市属国企人事安排以换届思维来整体谋划,把全市域的优秀干部都放到盘子中来比选,坚持‘企业需要什么人、就从全市选配什么人’,以布局重塑为牵引,破解制约瓶颈,激励广大干部勇扛发展重任,担当作为锐意进取。”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更好地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宁波树立实干实绩的鲜明导向,深化推行“督事查人、奋楫敢为”干部表现一线调研机制,紧扣市委中心大局,聚焦重要中心任务、重点项目建设、重大突发事件,通过常态化、近距离调研,精准评价干部实绩。今年107名干部获评“宁波市担当作为好干部”,99名同志获评“宁波市担当作为好支书”,新提任市管干部70%以上来自一线调研发现的优秀干部。
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激励机制,分层级细化完善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具体情形,拟定容错纠错具体操作规程……宁波按照省委激励干部担当“1+3”组合拳部署要求,迭代升级形成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3+N”政策体系,激励干部担当敢为、奋发作为。
强基固本,以强根护脉筑牢底盘
以“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为牵引,宁波锚定“点线建精、整片建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路径,从农村到社区、从国企到民企、从传统业态到新业态,逐个领域抓基层、打基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在农村,紧紧围绕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以党组织共建为纽带,通过强村带动、产业集聚等多种方式在647个片区开展党建联建,推动区域内各村抱团发展、共同创富,全市所有行政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0万元、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30万元。充分发挥党建联建聚力作用,全市建成“共富工坊”732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98余万人,其中低收入农户3440余人,人均月增收2100多元。
在城市,首创社区“五定”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社工“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深入实施国企“强根固魂”工程、高校“抓院促系、整校建强”铸魂行动、公立医院医共体医联体党建,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融合发展。
在两新领域,深入实施“三年创优、整体跃升”工程,集中部署社会组织党建突破跃升行动,连续10年推进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聚焦“大优强”企业开展创优提质行动,实施小微企业强基提升计划,推进互联网、快递、交通运输等新兴领域党建创新破题。
在抢险救灾一线、在疫情暴发前沿、在重点项目现场,持续深化锋领系列行动,深入开展“岗位建新功、当好模范生”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锋领建功”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发展效能。
人才为先,以双向成就广聚英才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宁波拿出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育才聚才“大手笔”频频,招才引智的好消息不断。
按照“通则+专项+定制”思路,全面重构人才政策体系,实现涵盖全市107条人才政策“一本通”;变革重塑甬江人才工程遴选机制,实行项目申报全年受理;按照“人才谁使用谁评价”思路,创新人才授权松绑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活力的迸发打通瓶颈。
围绕人才服务需求,打响做实“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成立人才发展集团,设立高层次人才“编制池”,统筹研究全市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做大做强“金凤凰”线上金融服务平台,设立运行规模1亿元的人才信贷风险池,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助力他们放手发展、安心生活。
锚定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已集聚全市31%的市级人才、41%的省级人才、43%的国家级人才;高水准提升甬江实验室人才层级和创新能级,已集聚16个高水平研究团队、25名学术带头人和超350名科研人员;宁波大学引进力学高端人才25人,其中海外院士2名、国家级人才从1名增至10名;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已集聚包含7名院士在内的47名核心教研人才。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双向成就。连续17年举办“人才科技周”、连续5年举办“人才日”,7年培育7家上市人才企业……越来越多的人才跨过山川大海,选择将“青年友好城”宁波作为梦开始的地方,逐梦甬城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