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辽宁科技大学人头攒动,2023年“振兴有你·就有未来”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服务“双百日”专项行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启动仪式同时举办了“百校千企”人才对接计划现场招聘会,158家企业携电子制造、机械工程、服务保障等2600多个岗位,通过展板、宣传单等方式,向求职者介绍单位概况、岗位工种、需求人数等情况,线上线下参与招聘活动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达到3.8万人次。
自2017年以来,辽宁省人社厅逐步实施“百校千企”人才对接计划,通过组织辽宁重点企事业单位在省内外高校开展校园招聘、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参观走访,以及市、县(区)和省内外高校深度对接等一系列活动,完善校企双向人才对接机制,努力实现人才“选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据了解,随着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辽宁全面振兴蓄势待发,一大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纷至沓来,“山海关不住、投资到辽宁”的发展热潮奔涌如虹,为广大高校毕业生留在辽宁、展示才华、创新创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全省各级人社、教育部门齐心协力,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和服务保障工作。目前,全省18—45岁群体就业占比已经达到65.2%,比去年底提高了3.2个百分点。”辽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安财介绍。
辽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制定就业创业、人才引进、档案接收等服务清单和招聘网站、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招聘目录,推出求职登记小程序、失业登记全国统一服务平台等,标准化、规范化推广“舒心就业”模式,推动就业服务力量进一步向社区和乡镇下沉倾斜。对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实名帮扶,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辽宁科技大学本科生郭思瑶在现场找到了几家意向的就业企业,十分感谢学校就业服务中心的全力帮扶。她说,学校不仅定期跟踪学生的就业状况,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企业和岗位,让她能第一时间掌握各类招聘信息。
求职渠道窄、社会资源少、经济压力大……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2023年未就业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群体,辽宁建立专门台账,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精准结对帮扶,优先提供岗位信息、优先组织培训和见习,激发就业内生动力。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开辟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建立人社部门结对联系高校制度,牵头组建结对联系小分队,建立就业信息互通、工作会商、情况通报的工作机制;在高校设立就业指导服务点、校聘小屋等服务载体,为毕业生提供身边服务;有条件的县(区)发挥自身产业特色优势与高校开展对接服务,提升人才吸纳能力。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葫芦岛市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直接将就业创业政策精准推送、到院到人。学校创(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天舒告诉记者:“我们召开了葫芦岛市就业创业政策专题解读会,让毕业生更加清楚地掌握政策信息,明确就业方向。”
为吸引省内外高校青年人才回辽来辽,辽宁省开展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参观走访行动。连续三年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校生开展“辽宁行”活动,到沈阳、大连、鞍山等地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参观交流,引导“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辽就业。各市聚焦全省3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产业集群建设,组织高校毕业生参观走访产业基地、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等,让他们身临其境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人才需求、发展前景等情况,增强对就业创业的理性认知。今年3月以来,辽宁省先后在西安邮电大学、西北大学等省外高校举办招聘活动,累计组织1637家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6.24万个,省内外高校超过10万名毕业生线上线下参与。
“辽宁诚意满满,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搭建了广阔的事业舞台,值得我们扎根辽宁、贡献青春。”7月16日,在清华学子“辽宁行”活动周见面会上,已在辽就业的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江治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