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草树云山如锦绣。
山水秀丽、民风淳朴、文化多彩的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大省、国家战略大后方。
习近平总书记对巴蜀大地饱含深情,党的十八大以来3次来四川考察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四川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用好脱贫攻坚经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持续用力优班子育队伍、选干部聚人才、强组织增活力,汇聚起乡村振兴磅礴力量,广袤巴蜀大地新颜焕发。
扛牢责任 赋能振兴力量
“大家收入高了、日子好了,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发展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推进乡村振兴情况,2022年6月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时,谆谆叮嘱。
在人口大省四川,农村是几千万乡亲常住的家园,也是曾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四川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站上了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夯实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对标对表,落实为要。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立军表示,乡村振兴是大战略、党建引领是大文章,必须系统谋划、组合出击、全面发力,突出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和人才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
拧紧责任链条才能防止空转。在省委统一领导下,省委组织部担责于身牵头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市县党委组织部门履职于行抓好各项任务落地。压紧压实责任,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次评定重要参考。加强工作督促指导,建立“清单制+责任制”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定期调度,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促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省委组织部班子成员带队深入21个市(州)、120个县(市、区)、270余个乡镇调研督导,层层传导责任压力,推动工作落实见效。
抓好主题培训,铸魂赋能强本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对干部人才队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四川把政治培训摆在首位,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全覆盖培训县处级以上干部3.3万余名。把能力培训作为重点,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培训乡村干部31万名。提高党员群众生产技能,“微党校”、“田间课堂”等平台培训农村党员41.6万人,培训党员群众600万人次,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加快形成。
突出能战能干,建强县乡班子队伍。四川坚持把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重要保障,着力建强堪当重任的“一线指挥部”、“前沿作战部”。在集中换届选优配强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和增强整体功能。扎实开展换届“回头看”,对市县领导班子运行情况逐一分析研判,教育提醒履职有差距的干部。全面开展乡村换届“回头看”,优化乡镇班子成员分工961名,调整村党组织书记128名,充实加强乡镇工作力量,保持队伍相对稳定。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党建领航,为乡村振兴凝聚了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干部人才奔走在田野、建功在一线,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建强组织 筑牢一线战斗堡垒
蜿蜒山道上铺着崭新的沥青,红黄蓝三种色彩划出步道,沿着山路向上走,一个整洁美丽又充满羌风羌韵的新农村跃然眼前,石椅村到了。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干部群众。聆听了大家的讲述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对乡亲们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
这是隐在山中的“云朵上的羌寨”,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村,如今已变身“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今年“五一”假期,村里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旅游收入300余万元,乡亲们的日子火了。
华丽变身在于背后有一个能打硬仗的基层党组织。石椅村历届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开荒拓路、掘池引水、发展产业,一场接一场硬仗打,蹚出一条农文旅兴村之路。农家乐从最初的5家发展到现在的23家,村民乐开花:“以前出去打工谋生,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真是做梦都没想到。”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走好“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四川坚持大抓基层、强基固本,创先和整软并举,外引和内育并重,努力把每个村党组织建强建好,为乡村振兴夯实战斗堡垒。
完善农村党组织体系,红色引擎动力足。近年来,四川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简称“两项改革”),建制村减少18429个、减幅40.6%,一改“多而小”、“密而弱”,为乡村拓展了发展空间。“两项改革”后,四川优化乡村党组织设置,推广党建引领统筹片区工作经验,因地制宜设立乡镇级片区党工委、村级片区党组织。省市县逐级评选3A以上先进村党组织2632个,常态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874个,提升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以前我们这里土多田少、交通条件差,2016年时还是空壳村。”站在柑橘地里,富顺县骑龙镇大田村党总支书记郭平打开话匣子,两村合并后,大田村成为6000多人的大村。新的村“两委”班子抓住机遇,大力整合各类资源要素,3名村干部带头贷款建起柑橘果园,群众从观望到主动入股,几年下来,全村建起896亩柑橘产业园,并且全部用上先进的滴灌技术。撂荒地摇身一变成为“聚宝盆”,大田村打了“翻身仗”: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114万元,带动户均增收2万余元。
头雁带头,雁阵才能高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选准用好乡村“领头雁”。如何建强这支带头人队伍?引、育、树!四川开展“头雁培育”行动,深化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全省累计回引培养优秀农民工村党组织书记8000余人、村级后备力量6.1万人。大力实施培训提能、学历提升等计划,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超过一半。分级选树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2661名,表扬先进、鼓舞干劲。
一个人的回归改变了村子的面貌。得知村里人员外流,连村干部都选不出来,白飞龙放弃在浙江百万年薪的工作,回到家乡梓潼县长卿镇天星村当起致富带头人,并当选村党组织书记。他带着村民一心谋发展,猕猴桃、水库鱼、优质稻……去年,村级集体经济就有7项收入来源。钱挣回来了,老百姓不放心,村“两委”便规范程序、公开账目,已连续3年实现全村每户每人分红。“日子越来越好,我们没有选错人。”老百姓交口称赞。
村党组织“主心骨”挺起来,深刻推动着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总共有七八十台,都劳作去了。”在富顺县代寺镇丰光村集体发展服务中心宽敞的库房里,村党总支书记李长城一边指着排列整齐的几台农机,一边说道。为解决农民个体分散经营中力量羸弱、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村里引进农业企业建成烘干中心、农事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等,农资供应、技术培训都按照生产季节到村到户,农户只需做好田间管理,平均每亩成本降低200元。农业产业组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确保稻粮持续高产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户收入。
驻村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巴山蜀水间,活跃着驻村帮扶、省内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3支帮扶队伍。四川管好用好各类帮扶力量,统筹制发3支帮扶队伍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创新研制驻村帮扶工作指引,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调整召回和正向激励机制,推动3.4万名驻村干部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
沉在村里、干在一线,科技部派驻屏山县屏山镇蒋坝村第一书记刘宁摸清村情后,带来了“科技大礼包”。村里有90余户脱贫户,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重中之重。为更好地发展产业,刘宁联系四川农业大学吕秀兰教授来村调研支招,发放2.5万余株茵红李苗;对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专家,来村解决种植关键期缺水问题;与镇村干部共同研讨,规划建设研学游一体的农业科技园试验示范基地……科技引领、龙头带动,杂草丛生的荒山变身风景宜人的果园,农民增收有了保障。
如今,“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渐成乡村干部比学赶超风尚;“跟着支部走,一定能富有”,村民发展的信心也坚定起来,组织振兴的强劲动力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因地制宜 奏响产业兴旺“交响曲”
枇杷挂满枝头,水稻长势正旺,竹林青翠似海,蔬菜琳琅满目……初夏时节,漫步乡间,沃野平畴焕发着勃勃生机。
产业兴旺,方能民富村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叮嘱。
四川既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也存在耕地“一平二坡七分山”的难处;既有壮美河山、丰富物产,也面临山高谷深“蜀道难”的不便……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业兴盛,一头连着群众的荷包,如何做好这篇大文章?
党建引领、盘活资源,因地制宜、各尽所能。四川各级党组织牢记嘱托,牵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做大做强做优“川字号”特色产业,在巴山蜀水间奏响产业兴旺“交响曲”。
——整镇整片推进,规模化发展绘“丰景”。作为产粮大省,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是四川必须践行的“国之大者”。如今,更多的村攥成拳、抱成团、连成片,优化布局,向规模要效益,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耕地散、缺人力,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貌农业小镇。土地谁来种?党委牵头,整镇推进!忠兴镇集体牵头组建土地大托管服务中心,托管整合农户农田,打造优质粮油产业园。“镇上托管的土地,1亩以下的占了80%。”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忠兴镇党委书记梁红梅介绍,这一举措有效地把“边角料”土地管起来,而且便于全链条标准化管理,降低了成本投入,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过去油菜三块八一斤,现在我们榨油、包装再出售,售价翻番!”近年来,绵阳市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整治“撂荒地”2.1万亩,带动粮食增产6500余吨。
——握指成拳,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不能撒胡椒面,不能只‘输血’不‘造血’。”自贡市探索推行集体经济专班试点,把各个部门、各类资源、各条职能整合起来,促进条块联动,“各自为政”变为“聚合发力”,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
自贡市沿滩区沿滩镇詹井村,过去无产业,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随着人才、政策、土地、文化等资源的集中注入,贫困村上演“蝶变记”:“治村能人”工程锻造了过硬村班子,闲置资产被一一梳理盘活、派上用场,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承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村子一举走上发展快车道,去年村集体收入破百万元,带动村民就业9000余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
——多元发展,增收路越拓越宽。在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村集体+种植户”、“村集体+龙头企业”等多种生产主体兴起,近两年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占比已超过零散种植户,实现经营主体、集体经济、农户多方受益。
色彩缤纷的小番茄、百斤重的南瓜、形态各异的辣椒……走进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村1500平方米的现代化蔬菜大棚,仿佛置身蔬菜“童话世界”。过去流传“有女不嫁董允坝”,如今,这里成了现代化农业发展排头兵。董允坝村引进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等龙头企业,推行“经营主体+产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增收方式,园区现已带动3085户村民增收,还带动研学、采摘、近郊游,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农民得实惠。
——一二三产融合,绿水青山生金银。各地镇村党组织带头打开发展思路,产业“接二连三”,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业兴旺人回流。
同样都是围着竹子转,但现在的永江村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我们这的竹子全身是宝。”宜宾市“两海”示范区竹海镇永江村党委书记杨明超说,过去竹子论吨卖,一吨500元左右,而现在打造景观竹基地,一丛景观竹就能卖到几十元甚至几百元。永江村竹资源丰富,过去却发展滞后。镇村党组织组织代表出去学习后,升级发展理念,景观竹基地、大师工坊、传统文化研习馆、精品民宿等陆续开张。“家门口就业,既能挣钱也能照顾家庭。”村民谢松琴对眼下的日子很满意。
——挖掘比较优势,“土特产”登台“唱大戏”。小黄桃成为“金疙瘩”、小茶苗成为“致富叶”、高原蔬果变身“香饽饽”……一个个特色产业,让老百姓有钱赚、有奔头,荷包鼓起来。
由于紧邻机场,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顺江村无法大搞建设,村党总支书记杨忠琼敏锐地发现,周围黄桃种植是个空白,带领村民“无中生有”种黄桃,2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去年村集体收入50万元;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依托浙川协作,引入安吉名茶“白叶一号”,建起白茶种植基地,走上致富之路;小金县将高原生态蔬菜端上城市餐桌,打造山地农业样板,寻得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打产业……
一道道水渠纵横交错,一条条公路蜿蜒山间,一片片田园孕育着希望。现如今,四川省集体经济空壳村基本消除,乡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川粮油、川畜牧、川茶、川果、川药等特色产业走入千家万户,东坡泡菜、郫县豆瓣、安岳柠檬、会理石榴、盐源苹果等农产品声名远播。支部带头、干群携手,农村正成为丰收的田园、幸福的家园。
人才“沉”下去 乡村“活”起来
重症医学科顺利开科,收治第一名危重症患者……去年,甘孜县人民医院实现危重症患者救治“从0到1”的突破,高原上的乡亲们家门口看病更方便了。这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的成果。
人才聚则乡村兴。然而,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四川省内各区域发展却不均衡,既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成都平原,也有发展基础薄弱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地周边山区等欠发达地区。人才缺乏、人才外流成为乡村发展的制约。
必须激活人才引擎!四川全面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人才规模、素质、效能不断提升。
先发带后发,共奔富裕路。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帮扶,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帮扶模式,近年来,四川“组团式”帮扶提档升级。统筹协调14个行业系统接续帮扶凉山州,“扶上马再送一程”。面向50个国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覆盖组织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统筹从浙江和省内选派466名教师帮扶47所高中,选派308名医生帮扶50所县人民医院。
一位位教师从美丽的富春江畔来到金沙江边、大凉山腹地,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传递教育理念方法,在绵延群山中点燃了教育的星星之火;一个个白衣天使帮扶团队站上雪域高原,规范诊疗流程、填补医疗技术空白,带动重点帮扶县医疗水平整体提升……“输血”和“造血”并重,“组团式”帮扶为边远乡村蓄势赋能。
政府搭台、人才下乡,乡村迎来“科技红包”。聚焦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文旅等领域需求,四川整合科技人才资源,统筹推进国家科技特派团和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2021年以来累计选派专家2479人次、389团次,开展现场技术指导1.2万余次,培养农村技术骨干2.2万余人,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如果没有你们的技术指导,我这枳壳树就病死了。你们真是‘及时雨’!”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的吴礼仁对服务团专家米亚东充满感激。该市遴选112名专家人才,组建16个服务团,每年至少开展1个月现场服务、至少提供1篇高质量报告、至少开展1次专题培训、至少培养一批乡村人才,给乡亲们带来技术指导。
“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农创客”,是活跃乡间的有生力量。四川积极培养用好本土人才,激励他们大施所能、大展其才。
群山翠绕,绿波荡漾,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高桥村的万登贵竹编大师工作室里,两位村民正在手编竹灯笼,“两小时编一个,一年多挣一两万元。”坐落在人流量大的主干道上,过去,高桥村守着金饭碗找不着钱。后来,村党组织主动出击,“挖”来3位本土竹艺大师。人才至、产业兴,大师工作室出创意、实训基地授技艺、本土村民学手艺、运营公司出效益,带动了当地村民特别是留守妇女共同致富。
为引导人才流向一线,四川设立“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乡村振兴专项,遴选支持基层一线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用好“岗编适度分离”、“县管乡用、县管校聘”政策,引导30万名专技人才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通过定向培养、顶岗培养,为基层培养紧缺专业人才3000余名……一系列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组合拳”,加速乡村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为乡村沃野注入强劲动能。
治理提效 共建宜居家园
每天晚上,富顺县代寺镇李子村党员王斌家门口的小广场就热闹起来。周围20余户村民成立“乡情小院”,王斌把自家的闲置房屋拿出来当作议事和活动场地,左邻右舍都喜欢来这里跳坝坝舞、开院坝会。村民的笑脸洋溢着别样安逸:“我们和城里人一样,生活越来越巴适。”
立足川南农村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自贡市推广“乡情小院”乡村治理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乡情为纽带、自治为基础,破解合镇并村后治理半径变大的问题。小院村民共建共治共享,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邻里帮衬越来越多,“小坝子”越来越热闹。
乡村富起来,也要靓起来。乡村善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四川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指导各地探索“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造乡村振兴良好社会环境。
服务阵地建起来。走进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龙兴村党群服务中心,这里宽敞舒适、功能齐全,志愿服务活动安排贴在墙上,一目了然,不时有村民进进出出。近年来,村党总支建强阵地,变“单一场地”为“集成阵地”,变“来回办理”为“一窗受理”,变“群众上门”为“干部敲门”,还组建“乡村管家”和志愿者队伍活跃在村里,带活了乡风文明。“我们这里夜不闭户,党群服务中心晚上不锁门,村民可以随时过来。”村党总支书记陈建秋自豪地介绍。
公共服务要跟上。“现在真是太方便了,以前办理医保要到镇上去,现在村上就能办了。”剑阁县普安镇光荣村村民孙宇高兴地说。“两项改革”后,面对镇域村域面积扩大带来的办事不便等问题,剑阁县探索“村能办”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县乡级服务功能向乡村延伸。通过一套“村能办”可视化预审系统,村一级初审和上传资料,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现场办结。在村口就能办事,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心安之处是故乡,党建引领是关键。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凉山州脱贫攻坚“头号工程”,累计建成住房超过7万套,超过35万群众搬入新居。凉山州在安置点以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补齐短板,帮助老百姓共建美好家园。“刚搬迁到社区时,不会用液化气灶,不会使用电器。”家住昭觉县沐恩邸社区的搬迁居民吉友尔古么说,生活上有哪些问题,社区党员干部都会手把手地教,感觉心里很踏实。
现如今,“小”积分激发内生动力,小网格带来大便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党建引领点亮乡村治理之路,涵养了文明乡风,美丽幸福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千村万户家家美,千村万景处处新。
“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对眉山市永丰村乡亲们说的话,掷地有声。
这是拳拳初心,更是催征号角。上下同心、尽锐出战,保持“拼”的精神、拿出“闯”的劲头、发扬“干”的作风,四川必将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