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电梯下楼,走步道遛弯,累了就在小花园乘凉休息,还能就近参加文艺活动……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精品游园建设、诸葛书屋等民心工程落地生根,“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现已成为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卧佛寺社区居住环境的最好概括。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近些年来,南阳市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四化四有”机制,通过标准化选聘、精准化培育、规范化管理、多元化保障,确保社区工作者队伍有活力、素能有提升、履职有目标、发展有空间,不断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
严把选聘关口
选聘不规范、人员来源杂、不专业不专心等问题,曾是困扰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以前,社区的工作人员大多由街道下派或临时聘用,不稳定、不专业。这两年,经过统一选聘的社区工作者,能专下心融入社区工作,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宛城区委组织部干部刘洋介绍。
南阳市严把标准化选聘关口,遵循“区统招、街道管、社区用”原则,树立“在地化、年轻化、专业化、素质化”导向,在公开选聘中把大专以上学历作为基本条件,把拥有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与社区工作密切相关专业或持有社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优先条件,把职业适应性测评情况作为前置条件,做到因岗选人、优中选优、人岗相适。对社区工作者职数进行定额管理,实行总量监管、控超补缺、动态调整,在配齐社区“两委”班子的基础上,对服务管理任务重的社区每300户增配1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对流动人口多的社区每1000人增配1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保证社区工作者队伍数量足、结构优、作用有效发挥。
“全科+全能”培训
今年5月,方城县举办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大黄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广中谈起培训收获时说:“培训回来后,我们组织社区工作者向临街商铺、辖区居民宣讲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并对消防隐患、垃圾乱堆等现象开展专项整治,通过实训实战,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更有章法、更规范了。”
针对社区工作者经验不丰富、专业水平低、不能有效服务等问题,坚持精准化培育,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干部人才培训总体规划,实施“全科+全能”培训模式,围绕基层治理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开展政治理论、城市基层党建、老旧小区改造等实务培训,每人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3天。联合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开展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职业能力认证培训、考试和继续教育,组织开展“以老带新、跟班实训”活动,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做群众工作和化解社会矛盾等多方面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讲政治、敢担当、会服务、善治理的社区主力军。
明晰权责规范管理
“以往,社区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千头万绪、疲于应付,不能保证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精做细。现在回归本位、聚焦主业,干好了还能得奖励。”谈到承担职能的转变,卧龙区孔明社区工作人员郭峰颇有感触。
南阳市紧抓规范化管理这个关键,探索从制度上完善社区工作者“干什么、怎样管、如何评”的链条,制定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将工作岗位细分为党务岗、政务岗、居务岗和专业社工服务岗等,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多元力量下沉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新机制。制定社区工作者考核奖励办法,围绕岗位履职要点制定考评清单,坚持群众评议与组织考评相结合,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调整、薪酬待遇、奖励惩戒、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开展全市“十佳百优”“最美社区工作者”等评选活动,每年评选60个党建示范社区并给予激励,推动社区工作者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更聚焦更有效。
聚焦出路不畅通、保障不到位、岗位吸引力不强等问题,打好多元化保障底牌,围绕待遇递增、晋升畅通、发展多元等方面,配套具有含金量和吸引力的举措,以职业发展晋升机制激活社区工作者内生动力。建立社区干事—“两委”委员—“两委”副职—社区书记(主任)职业发展链条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二级”动态薪酬体系,强化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和价值保障,破解干长干短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职业水平考试,对取得初级、中级、高级社会工作师证书的,给予一定培训补贴,并增加岗位津贴。持续从社区工作者中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积极推荐政治强、能力棒、实绩优、口碑好的优秀年轻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街道领导班子,打破晋升天花板,确保社区工作者有干劲、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