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不断改革创新工作举措、激活智力资源,全面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目前,全省高技能人才超过370万人,数量居于全国前列,有效带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位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山东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将高技能人才作为全省一流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育成长政策机制。把握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机遇,实施部省共建“技能山东”行动,健全完善产教、科教联合培养机制。实施“技能兴鲁”百万工匠人才培育和万名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行动,培育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2人,全国技术能手682人。加强高技能人才政治引领,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将150余名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技能人才纳入省、市、县三级联系服务体系。
构建支持体系,培育领军人才。依托泰山、齐鲁人才工程,开展高技能人才梯次化培育。强化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布局,设立技能领军人才项目,遴选支持在生产工艺革新、技术攻关、传技带徒等方面能力突出的技能领军人才117名,从个人待遇、技能提升经费、团队配备、工作室建设等方面给予综合支持。开展齐鲁首席技师选拔,遴选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具有高超技术水平、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参照高级专家待遇,给予省政府津贴支持,累计支持17批1952名高技能人才。通过人才工程梯次培育、接续支持,涌现出了王钦峰、王加全、孔博等一大批优秀高技能人才代表,分别在轮胎模具制造、港口吊车改装、数控车床加工等领域作出卓著贡献。
加强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建设8个科教协同育人联合体,启动省级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改革试点,组织15所高校和35家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实施培养项目42个。编制《山东省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战略匹配方案》,围绕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优势产业集群,调研分析企业用人和岗位需求,与全省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进行比对分析,从规模与规格上提出完善提升计划。出台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及激励措施,吸引制造业企业融入职教体系,培育入库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68家,联合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322个。面向制造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场景急需紧缺人才岗位,遴选32所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50所高职院校和32所优质中职学校,率先开展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围绕服务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工艺革新,在职业院校设立新技术研发中心126个,建设27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协同创新中心。
强化服务保障,激发人才活力。加强技能人才教育培训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省建设技工院校207所,2022年全日制招生16.4万人,培育在校生超过40万人。遴选建设4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9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技能人才培养搭建高位平台。打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158名高技能人才获得工程师职称资格。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备案企业达5916家,自主评价技能人才63.2万人。推动企业试行设立特级技师岗位,已有34家企业自主评聘特级技师253人,覆盖电工、钳工等64个职业(工种)。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全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累计为696名高技能人才发放“山东惠才卡”,提供医疗保健、旅游休假等26个方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