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家单位展示1800余件成果,近7000人聚会21场专项活动,352项项目签约总金额约926亿元……近日,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交出亮丽成绩单。近年来,合肥立足“养人之城”“创新天地”定位,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构建全方位创新平台体系。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服务人才、驱动创新的重中之重,坚持从研发和应用双向发力,构建全方位支撑科技创新的平台体系。在研发端,聚焦原始创新策源,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了一批“国字号”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六大研究院,国家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首批挂牌运行。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已有、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10余个,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战略领域集聚人才超7000人。在应用端,聚焦技术创新攻关,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合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共建37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天地信息研究院等3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集聚海内外研发人才3500余人,开展各类科研项目2800个,涌现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打造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聚焦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建立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成果发现”环节,成立专班常态化对接高校院所,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库,已摸排成果超1000项;在“成果评价”环节,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制定可转化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研判决策依据;在“成果转化”环节,打造安徽科技大市场,围绕“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强化安徽创新馆成果展示、转化交易、孵化服务功能;在“成果应用”环节,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全面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三类场景,每年新增应用场景100多个。目前,合肥正在全力建设“科大硅谷”,链接全球知名高校院所校友网络,在科技和人才机制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搭配政策、基金、场景等工具,运用市场化、体系化手段服务全球优质人才项目在肥落地生根。
创建全周期基金投资体系。合肥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探索出“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模式,目前,合肥国有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投入资本金超过16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跟投超5000亿元。建立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的国有基金“丛林”,打造以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科创基金等为矩阵的全周期差异化基金投资体系,助力人才团队、人才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有效保障创新创业动能持续释放。其中,2022年新设的种子基金,注重投早投小,总规模达到5亿元,风险容忍度达到50%,已立项人才项目75个,有效起到了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撬动力”作用。
完善全覆盖人才政策体系。合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集成出台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统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产业企业等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育,为各领域各层次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创业融资等一揽子问题,实现政策“一口出”、一网通办,让人才“一单清”、一目了然。人才评价方面,持续优化升级人才分类目录,将各类人才计划整合为“产业+专业”人才计划,推进人才项目“评定分离”改革,更加精准评价人才、服务人才;放权松绑方面,建立科研人员参加活动负面清单,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为科研人员赋权减负;人才培养方面,依托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打造政校企深度融合的区域性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由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三方共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今年计划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才、创业人才、投资人才3000人以上。人才招引方面,成立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委员会,常态化组织开展“全球云聘会”“揭榜挂帅”“高校行”等系列引才活动,去年全市新增高校毕业生首超30万人、高技能人才5.6万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47人,连续三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