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作风问题的本质,为党员干部转作风、强党性提供了基本遵循。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的干部其姓在党、责在公,若拧不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就会出现假公济私、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等乱象,最终将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应时刻以公、私二字为尺,检视自身党性,做好公与私的选择题,严守纪律规矩,永葆政治本色。
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首先要筑牢思想根基。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通过典型榜样教育、岗位职责教育、党纪警示教育等多种方式,引导干部培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公私观。干部自身也要从思想上明确公私界限,多存公心、力戒私心、常怀畏心,才能做到行有所止、行有所虑,将实现公共利益作为个人的利益追求。同时,要增强纪律意识,以党规党纪为镜、以法律法规为尺,强固党性,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把好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亲情关等各种关口。
把稳公与私的天平,须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要织密制度的“笼子”,建立权力清单,让公权力行使不越线、不超纲,保证公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拓宽监督渠道,利用“互联网+”等载体,构建更加科学化、透明化、高效化、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对滥用公权、私用公权的行为“零容忍”,一律严肃处理。同时,要以红色家风涵养优良作风,干部对家风问题要敢问敢管,禁止身边人打着干部的旗号谋私,警惕“夫妻档”“父子兵”等家庭式腐败,坚决做到不用原则换人情、不以公权谋私利,守住一心为民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