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DeepSeek团队共同完成、梁文锋担任通讯作者的DeepSeek-R1研究论文,登上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封面,引发广泛关注。该论文将DeepSeek的推理过程、实验方法和数据等完全公开,以接受行业内最严苛的同行评审,这在全球主流大模型领域尚属首次,填补了这一行业空白。这是DeepSeek自去年底横空出世并火爆全球后又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为中国乃至全球AI发展提供新范式。
同行评审为何如此重要?它是学术界和科研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一项研究成果在正式发表前,需经由同一领域内的其他专家进行独立、公正的评估。当前,各大厂商多借助社交媒体、营销发布会等,公开大模型产品的部分信息,而非依托严谨的学术期刊。核心训练方法和数据细节,往往不公开,缺乏学术系统的客观审视,使得大模型产品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真正信任。DeepSeek-R1选择接受科学界最严苛的质检,确保其原理、方法经得起学术标准的追问和复现,使其赢得全球同行认可的“安全可信”的科学信誉。
DeepSeek的成功不仅是个例的胜利,更是中国式创新的缩影。在中国式创新这部时代大剧中,既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戏码”,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又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曲目”,我国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升级发展;更有未来产业拔节生长的“故事”,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深圳“机器人谷”正逐步成型并不断升级,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应用的示范区之一。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DeepSeek-R1见证了中国式创新的开放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螺旋式地上升。过去我们的开放是‘跟跑’,现在我们的开放是要‘领跑’,这是更高水平的开放”,为新时代中国创新的路径演进指明方向。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澎湃动力。回首“十四五”,创新浪潮奔涌,开放气度非凡。“天宫”巡天、“嫦娥”探月,成就了中国航天壮丽篇章;驰骋全球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2025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首次跻身前十,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加快建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信自强,锚定中国式创新道路坚定前行。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颠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各国正不遗余力加强颠覆性技术战略布局,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竞争日趋白热化。这就要求我们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迭代。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产业创新百舸争流,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2024年,有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的26.2%,比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比2020年增加83%。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改革则是持续点燃这个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只有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有效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各种障碍,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增强科技政策的统筹协调,完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机制,优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政策,健全科技金融体制,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不断释放,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为4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承担。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科技创新是全球性、时代性课题,主动顺应国际科技合作是时代趋势。过去五年,我们不断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科技合作,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逐步成长为国际科技合作不可忽视的参与者、全球创新资源要素重要的引力场。敞开科技开放合作的大门,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必将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更强劲动力。
(作者:徐文,系天津大学法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