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甩锅”套路要不得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7 08:28 作者:李小军

“等上级通知再办”“这事得请示领导”“政策没明说就是不行”,这些干部口中的“常规答复”,看似是按章办事的“稳妥之举”,实则是将责任向上推、把矛盾往后拖的“甩锅”套路。在基层一线,这种以“遵规守纪”为幌子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消解了政策落地的温度,割裂着干群之间的信任纽带。这种层层推诿的“免责话术”,不仅让民生诉求在“等靠要”中被搁置,还损害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成为阻碍基层干事创业的隐形藩篱。

追根溯源,“甩锅”现象的滋生,是政绩观错位、本领不足与制度机制不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思想根源看,一些干部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位政绩观,把“避险”置于“干事”之上,将“甩锅”当作规避风险的“保护壳”;从能力层面看,部分干部缺乏应对复杂问题的真本领,面对政策未明确的“模糊地带”,既没有解读政策的能力,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只能通过“甩锅”来掩饰自身的能力短板;从制度层面看,部分地区和部门的问责机制存在“泛化”倾向,一旦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层层追责”而非“合力解困”,这使得一些干部产生“与其干事出错,不如躺平免责”的心理。

破除“甩锅”的现象,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首先,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靠前,从思想根源上杜绝“甩锅”的念头。其次,要锤炼过硬本领。党员干部既要加强政策解读能力培养,吃透上级文件精神,又要在处理矛盾纠纷、应对突发事件中积累经验,锤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完善制度保障。不仅要划清问责边界,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避免“一问责就全盘否定”的简单化倾向,还要健全激励机制,消除干部“干事怕出错”的后顾之忧。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破除这种“甩锅”的懒政与不作为乱象。

干部的担当精神直接关系治理效能与民生温度。以能力提升夯实“扛事”基础,以制度完善激发“干事”活力,才能营造出“拒绝甩锅、崇尚实干”的政治生态,让党员干部主动扛起责任,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交出为民服务的合格答卷。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