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让文风更贴近群众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7 08:21 作者:马园园

近日,榆林市榆阳区举办“以文会友·笔力砺行”提笔能写擂台赛,130余名来自各乡镇、街道及部门的干部同台竞技。这场比赛的核心目标是锤炼基层干部“提笔能写、张口能说、遇事能办”的综合能力,而“提笔能写”的背后,折射的恰是文风建设这一关乎党风政风的重要内容。

文风连着作风,从来不是孤立的文字功夫。从延安整风运动坚决反对党八股,到新时代大力倡导“短实新”文风,我们党始终将改进文风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抓手。由此可见,文风既是作风建设的“晴雨表”,也是执政能力的“测量仪”。若文字脱离群众、远离烟火,文风便会成为疏离党群关系的“隐形墙”。

破除这样的“隐形墙”,要认清群众语言才是文风的源头活水。白居易创作时,问计老妪,用朴素智慧让文字进入百姓心里;反观当下,部分公文陷入“长空假”的窠臼、充斥程式化表达,其根源在于脱离了群众。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把政策术语转化为“家常话”,把工作部署变成“贴心话”,让群众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温度。

文字的苍白源于思想的空洞,语言的冰冷折射情感的缺失。那些让群众皱眉的冗长刻板文风,暴露的是部分干部“身入”而未“心入”的工作状态。要根治这一现象,必须在工作上建立调研长效机制。唯有文件起草者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政策制定者亲眼见证民生百态,文字才会生长出血肉与温度。

涵养好文风,还需筑牢根基、扎根实践、贴近群众。理论学习是文风的压舱石,要像海绵吸水般汲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实践调研是文风的孵化器,在解民忧、纾民困中积累鲜活素材;群众语言是文风的催化剂,要学会用“网言网语”讲好地方故事。

值得警惕的是,文风改革不能陷入“形式主义变种”的误区。既不能将改文风异化为“造金句比赛”,也不能把“接地气”变成“媚俗化”,而要建立“情境化写作”思维,根据受众特点调整表达方式:对农民讲收成账,对工人算效益账,对青年谈发展账。唯有让每一次发言都化作干群关系的“黏合剂”,优良文风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文字从来都是有温度的生命体。对于广大干部而言,要坚持实事求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移情入境、应情应景,把“纸面文章”写成群众愿读、能懂、管用的“群众读本”。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