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背后,总藏着值得咀嚼的意味。这一次,是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
一个炸鸡排的摊主,没门店、没营销,却靠着几句“原则”火出了圈:四点半后不接散客,因为学生要放学;学生买便宜一元,迟到加价一块;塑料袋永远敞开,因为“美味不等待”。
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反而被网友赞为“全网最讲原则的摊主”。
为啥?因为规则简单,人心通透。
“鸡排哥”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建共识。学生优先,是照顾;迟到加价,是规矩。他要的不是讨好所有人,而是把道理摆在明处。这让人想起淄博烧烤小哥的爽快、天水麻辣烫大叔的实在——他们没有标准化的微笑,却有标准化的诚意。
网友说,6块钱的鸡排,吃出了60块钱的情绪价值。这话俏皮,却也点破了一层真相:当消费越来越像流水线,人们反而渴望一点“人味儿”。不是机械的“欢迎光临”,而是摊主记得你要不要辣、能不能等,甚至开一句“你再晚点鸡排都自己跑路了”的玩笑。
有顾客回忆,第一次去“鸡排哥”摊位时,因赶时间略显焦急,对方笑呵呵递上鸡排:“跑慢点,鸡排又不会长腿。”这句玩笑,让匆忙的都市人瞬间破防。正如合肥罍街一位卖糖糕的大娘所说:“做的是吃食,卖的是交情。”
幽默不是套路,是情商;规则不是门槛,是诚信。
所谓幽默,并非插科打诨的表面功夫,而是对人性温度的精准把握。正如有人所言,幽默的本质是“研究失败的艺术”,它需要从业者敢于直面不完美,用自嘲化解尴尬,用巧思消解矛盾。
“鸡排哥”的玩笑话之所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正源于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这种幽默不是设计好的台词,而是长期与市井烟火共处中沉淀的智慧。它背后是对他人情绪的敏锐体察,是让规则变得可亲可感的“润滑剂”。
反观一些商家,促销越做越复杂,服务越做越僵硬,却忘了最简单的道理:让人放心,才能让人开心。
电商平台上,满减、折扣、优惠券层层叠加,消费者需用“奥数功底”计算最终价格,而商家也常因规则复杂设置失误,导致巨额损失。这种“弯弯绕”的设计,本意是吸引顾客,结果却适得其反。
而“鸡排哥”之所以能让小摊变成打卡点,不只是因为鸡排香,更是因为他让买卖成了有温度的交流。
当然,热闹背后也有隐忧。
一旦被流量裹挟,真诚是否还能保鲜?摊主本人已因游客排队两小时吃不上而内疚,假冒账号也陆续出现。这提醒我们,烟火气需要呵护,但不能被透支。城市管理也一样,既要给小微摊主留出空间,也要用底线思维守住食品安全与市容秩序。
“鸡排哥”的出圈,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提醒:最好的服务,是尊重;最好的经营,是做人。街头巷尾的烟火里,藏着最朴素的商业伦理——你对我放心,我让你安心。
摊主是凡人,也是“欢乐喜剧人”。他们在油盐酱醋里写下的,不只是生计,更是人情。他们的存在,让冰冷的商业规则有了温度,让匆忙的城市生活有了温暖。这或许就是市井经济历经时代变迁依然枝繁叶茂的秘诀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