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承载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身处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基层第一线,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练就过硬本领,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问题并不是障碍,而是成长的催化剂。当前,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矛盾风险挑战增多,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点多面广。有的干部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见到问题“两眼一闭”;有的习惯“击鼓传花”,把矛盾包袱甩给上面、推给外面、留给后面;有的陷入路径依赖,只会用老办法应对新情况,长此以往,不利于自身成长与事业发展。
敢于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锐气,对发展中的难点、治理中的堵点、群众反映的痛点,主动上前、迎难而上,绝不“绕弯子”、打太极。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履职尽责的常态,在一次次接烫手山芋的实战中,锻造出扛事的铁肩膀、担责的硬脊梁。
发现问题敢担当是态度,解决问题善作为则是能力的体现。缺乏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可能导致事倍功半。要巧用调查研究这一实干良策,深入一线摸清实情、找准症结。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分析发现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排好主次先后顺序,下力气攻克主要矛盾,再依次做到各个击破。对于新生事物和复杂情况,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寻找解题之道,同时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汇聚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磅礴力量。
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顽瘴痼疾具有反复性、长期性。如果满足于一阵风,就可能陷入“解决—反弹—再解决”的不良循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钉牢钉实,对认准的事情、定下的方案,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因困难而退缩,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落实到底。要健全长效机制,对解决问题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