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这一重要论述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刻的政治洞察,提醒党员干部要时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精神懈怠是一个政权、一个政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之一。1945年,毛泽东同黄炎培进行了一次窑洞对话。黄炎培提出:“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聚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黄炎培关于精神懈怠的洞见至今发人深省。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并发出“两个务必”的号召。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对党的历史上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曲折不能健忘失忆,对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现状、死于安乐的深刻教训不能健忘失忆;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反应迟钝,处理动作慢腾腾、软绵绵,最终人亡政息。这些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精神懈怠这一危险的惕厉自省,精神一旦松懈,再壮阔的航程也会偏航,再强大的政党也会黯然褪色。
从整体来看,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底色是昂扬奋进的,但精神松懈的症状也在悄悄冒头。有的觉得是时候要好好喘口气、歇歇脚,准备做安稳官、太平官了;有的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天天不思进取、庸政懒政混日子;有的不为老百姓谋福利,只为自己做打算,不敢担当却贪图名利;有的习惯当“传声筒”“中转站”,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难题往上交。这些虽然不是党员干部的主流,但种种表现根子都在精神“总开关”的松动,这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若不及时纠偏,终将演变为“颠覆性错误”。
温水煮青蛙,前车之鉴不可忘却。让精神之火生生不息,党员干部要以赶考的清醒洞察时代变化、以斗争的勇毅直面风险挑战、以奉献的赤诚扎根人民。一方面,振奋起共产党人应有的精气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党员干部对突出矛盾要有责任意识,主动去解决而不是回避推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越复杂、矛盾越突出,越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的毅力与韧劲,豁得出来、顶得上去,把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上,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同时,涵养“检身若不及”的自觉,增强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另一方面,党组织要做到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干部最大的激励是正确用人导向,党组织要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让敢于和善于攻坚克难的“干将”“闯将”安心、安身、安业,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致力非凡之事业,定有非凡之精神。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员干部应清醒地认识到,身处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越接近目标,越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唯有克服精神懈怠危险,进一步振奋精神状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担当作为,才能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