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今年,是教师节设立的第41个年头。如何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尊重教师”是唯一答案。从过去,到当下,这个答案从未变过。
1985年,新中国设立教师节。最早倡议设立教师节的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教授在首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饱含热泪。时至今日,我们每一次庆祝教师节,都能感受到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价值的认可与尊重。
历史的回音犹在耳畔,今天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对“尊重”的呼唤同样质朴而迫切。一位教师朋友坦言:“比起节日鲜花、贺卡与掌声,更期待被实实在在地尊重。”而这种期待,也折射出当前教育环境仍然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比如,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越界干预。有家长投诉小学二年级英语课时少,希望将英语课从每周1节增加到3节。也有家长投诉老师“体罚”,理由是“老师让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小孩站着听课”。当投诉权被滥用,不可避免会导致教师的专业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职业赋予老师的惩戒权成了“烫手山芋”,让一些教师畏手畏脚。
再比如,教师工作内容与社会舆论认知之间,存在认知落差。客观来说,教师除上课外,还需投入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学情、备课、做教研、赛课。但部分人认为,“教师工作很轻松”“一天就上几节课,还有固定寒暑假”……这种认知落差容易发酵出对立情绪,辜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多数教师。
理解是尊重的前提。无论是对老师教学的过度干预,还是漠视其付出,剖开来看,都源于误解。有的是对教育规律的误解。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其完成往往不在接受教育的时刻。只有当人经历生活锤炼后,教育方能形成闭环。这意味着教师的职业价值是长期的、隐形的,难以用短期、显性、单一的评价指标来衡量。有的是对教育公益属性的理解片面。人依赖于社会关系而存在,这决定了“育人”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的系统性工程。
将尊重落到实处,既需“刚”的支撑,也需“柔”的浸润。“刚”,以清晰的制度化建设,让好老师的腰杆直起来。明确教师的权利边界,细化惩戒权的操作流程,让管理者有据可依、敢于担当,将专业自主权还给教师。“柔”,畅通沟通机制,凝聚社会共识。打开校门,通过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和社会了解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在真诚的对话中,深化公众对教育规律和教师工作的认识,增进理解与信任。
木铎金声,滋兰树蕙。汪曾祺曾这样回忆老师沈从文的授课,“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在这种听与听懂中,流淌着诚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