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反腐败必须规范权力运行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09-10 09:02 作者:林珊珊

经过坚持不懈的强力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反腐败斗争的新情况新动向要有清醒认识,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反腐败必须规范权力运行”。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权力治理与腐败防治的内在逻辑,为新征程上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指明了实践方向。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权力配置不科学、运行不规范、监督不到位,是滋生腐败最关键、最直接的土壤和条件。权力天然带有扩张与侵蚀的潜在属性,若缺乏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极易滑向滥用私用的轨道,致使本应用于“公”的权力却非法为“私”服务。有些领域仍存在权力配置不均衡、行使不透明、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为权力滥用留下了空间,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愈发凸显。

规范权力运行,要靠制度为权力划定“边界”、设定“轨道”。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反腐倡廉各个领域、落实到制约和监督权力各个方面。从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划分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职能,到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各项举措紧扣授权、用权、制权等环节,目的就是把权力的归属厘清、边界划明、清单列细,最大限度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让权力始终在制度的轨道上平稳运行。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还需进一步聚焦权力运行的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持续扎紧制度笼子。

一方面,抓住定政策、作决策、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同时紧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领域,加快完善监管制度,避免因制度滞后留下监督空白。另一方面,持续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细化自由裁量权标准,堵塞制度漏洞,推动管权治吏各项制度衔接联动,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闭环,从源头阻断“因权生腐”的可能。

规范权力运行离不开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的变异升级,不仅增加了发现和查处腐败的难度,更易突破传统监督防线,让权力运行漏洞被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权力监督从“事后追责”向“实时预警”“精准防控”升级。在财政资金分配、政府采购等领域,借助区块链“不可篡改、全程留痕”的特性,可对每一个关键节点精准锁定、溯源审查,让权力运行的全过程透明可查;“互联网+监督”模式的推广,让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平台反映问题、提供线索成为常态,有效打通了监督“最后一公里”。建立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加强廉洁风险隐患动态监测,对权力运行中的异常行为实时捕捉、自动预警,及时阻断权力寻租链条,纠正权力运行偏差,确保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要树立正确权力观,做到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不让权力任性“出界”。腐败分子都是从轻视权力、滥用权力开始,将权力视为私产,导致权力运行越轨、脱轨。规范权力运行,既要靠制度的“外在约束”,更要靠思想的“内在自觉”,最终需落脚到党员干部对权力的正确认知与使用上。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之心,珍视人民的托付。要严格自我约束,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常思“权从哪来、为谁用权”,主动清除私心杂念,将“用权为公”内化为思想自觉、外化为行动自觉。

反腐败斗争不可能一蹴而就,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更需要久久为功。唯有抓住规范权力运行这个关键,从根本上破解“权力滥用”这一腐败本质问题,才能持续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实现更大治理效能。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