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运动中有一个“极点”状态。跑到某一阶段会出现全身乏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状况,但通过调整节奏、激发斗志迈过这个临界点,身体会重获活力,迎来顺畅自如的“第二次呼吸”。
人生之路、企业转型、地方发展,何尝不是一场场长跑。挫折坎坷、困顿焦虑、起伏波折……多少实践证明,过程充满变数,不会一帆风顺。读懂“第二次呼吸”的意蕴,把握其中启迪,方能跑好各领域各赛道的“马拉松”。
跑者若无顽强的意志,不可能跨过“极点”。同样的,干事创业、成长成才,扛不过“千磨万击”,就无法突破人生的边界、攀登事业的高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袁隆平师徒曾用近1000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试验,才从沼泽里被称为“野败”的雄性不育野生稻中培育出第二代不育株稻种种子,开启杂交水稻事业新篇章;屠呦呦课题组经历了190次实验的屡败屡战,直到第191次,才发现了青蒿素,重塑世界抗疟局面。跋山涉涧,荆棘塞途,不一样的风景常在坚持到最后的峰回路转。
正如挺过“极点”才能拥抱“第二次呼吸”,企业唯有跳出路径依赖才能培育“第二增长曲线”。浙江宁波一家精密切割丝领域的“单项冠军”,在2012年遭遇发展分水岭:搞技改,资金大量投入可能引发生存危机;不搞技改,贴牌代工之路能走多远?最终,企业毅然走出“舒适区”、迈过这道岭,赢得不断攀升的增长曲线。今天的“中国制造”,依靠创新重塑筋骨,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升级,“中国创造”声名鹊起。“极点”考验中,成功突围莫不源于自我革新的勇气、追求卓越的锐气。
突破“极点”必然要忍受身体酸痛。对地方而言,“第二次呼吸”也意味着要经历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才能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际,一片“狼来了”的惊呼,但回头看,“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新时代以来,“三期叠加”的局面、发展中的“烦恼”、“卡脖子”的挑战……一个个“极点”挡在中国面前,又一个个被闯过,或化作来时路的成功标记,或成为前行路上垫脚石。不经阵痛洗礼,就没有凤凰涅槃。
克服“极点”,也要注意不能倒在“第二次呼吸”到来前。人生的长跑,再拼搏也要关注身体健康;企业的壮大,再高歌猛进也要加强现金流管理。对于地方发展来说,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有序”的要求,不要“‘金娃娃’还没抱上就先把吃饭的家伙扔了”,而要把握好发挥固有优势和转型发展的平衡,注重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和衔接,以新化旧、循序渐进。校准航向,遵从规律,找准节奏,才能跑好成长发展的“马拉松”。
登泰山,“十八盘”最是陡峭难爬,但咬紧牙关闯过去,“造化钟神秀”的景色就在前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未来纵使遇到再多不确定的“极点”,只要我们志不堕、智不穷、力不衰,就能不断开启美好生活的“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