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设立“民生茶社”,村民在此聊家常、话村务、提建议,干部在此听民意、讲政策、化纠纷,推动政策在品茶中宣讲、民意在品茶中听取、矛盾在品茶中化解、难题在品茶中解决。
基层治理,难在距离感,卡在沟通关。过去,干部调研多是“走马观花”,群众反映问题“门难进、话难说”,传统会议室里的正式座谈,总让村民多了几分拘谨,少了几分坦诚。而“民生茶社”打破隔阂,把治理现场从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干部收起了公文包,村民放下了顾虑,一杯热茶递过去,距离就拉近了几分。这种“茶桌议事”的方式,在拉家常中摸清了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摆龙门阵”里找准了工作的发力点,让治理不再是单向的政策传达,而是双向的情感交融,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一杯茶的温度,藏着治理理念的转变。从浙江的“枫桥茶会”到重庆的“院坝茶谈”,从北京的“社区茶话会”到福建的“侨乡茶叙”,各地推行“民生茶社”的做法,本质上是跳出了重痕迹、轻实效的形式主义窠臼,回归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本源。过去,有些地方把材料厚度当工作力度,把台账精美当治理成效,干部忙着写报告、做PPT,却没功夫走进群众家里;如今,“民生茶社”让干部把时间花在听民意上,把精力用在解民忧上。
基层治理的温度,最终要靠解决问题来丈量。“民生茶社”不是简单地喝茶聊天,而是问题解决的前端哨点。收集的每一条建议,都被记录在册、分类处置;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难题,都有专人跟进、限时反馈。茶社里的声声诉求,变成了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件件实事。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效率,让群众既感受到治理的力度,更体会到政策的温度。
基层治理的本质,是做群众的贴心人。“民生茶社”的一杯清茶,看似平常,却承载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彰显着“把群众放在心上”的治理智慧。一杯热茶、一次倾听、一份实干,就能解开群众的“千千结”;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才能走进群众的“心窝子”。要少一些“材料竞赛”的虚功,多一些“茶桌议事”的实招;少一些“遥不可及”的距离,多一些“清茶暖心”的温度,让基层治理真正扎根在群众之中,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