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出政务APP,旨在提升办事效率,便利群众生活。2023年12月,《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政务APP重复建设、“空壳”“僵尸”等问题有所缓解,但设计不合理、维护不到位、宣传不充分等现象仍普遍存在。
数字化的初衷是让群众办事更省心、更便捷,可现实中不少政务APP却频频“掉链子”。四川刘先生通过APP办理房屋过户登记和水电气移转,点击申请后,却显示不能在线办理;河南毕先生用APP提取公积金,却跳转到PC端页面,手机显示不全、操作困难。“花架子”应用非但没有便民利民,反而增加了群众的时间成本。
政务APP不方便,根子在于政绩观出现了偏差。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热衷于建APP,忽视了群众能不能办成事;有的追求界面“高大上”,上线后长期不更新不维护;有的部门各自为政,数据不共享、权力不放手,导致群众反复注册、重复填表,陷入“指尖上的奔波”。虚有其表的政务APP,表面上看是“百花齐放”,其实让群众“打不开、办不了、找不到”,损害的是群众信任,侵蚀的是政府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深刻指出,“生活是不是幸福,这要让老百姓自己评价,我们说得眉飞色舞,老百姓无感,那是不行的,说明没抓对地方。”同样道理,政务APP建设,不能陷入开发者自我感觉良好、管理者自娱自乐的“自嗨式”怪圈。好不好用、管不管用,最终要由群众说了算。如果沉醉于技术展示和数字政绩,群众却还要跑断腿、排长队,那就说明工作没有做到位。
数字窗口本质仍是服务窗口,关键在“服务”。绝不能因为隔着一道手机屏幕就敷衍了事,更不能因缺乏监督就长期“打烊”。政务APP的价值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实用、好用、常用。少一些自我感动,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技术炫技,多一些用户思维。真正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尽最大努力让群众少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