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近期,全国很多地方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着力解决不担当不作为等突出问题,确保学习教育不空不偏、不走过场。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也最能展示其政治品格和从政本分。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越是伟大的事业,越会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越需要党员、干部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不但干不成事,有时还会贻误事业发展。党员、干部只有敢于迎难而上,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接“烫手山芋”,勇于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才能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才能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
当前,从整体来看,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但也存在一些不作为、不担当的现象。有的“不敢为”,把守规矩和干事创业对立起来,“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有的“不愿为”,庸懒散拖、敷衍塞责,工作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不真为”,工作落实在口号上、决心停留在嘴巴上,只想应景造势、不愿踏实干事;还有的“不会为”,干工作不得要领、抓落实无所适从,遇到矛盾束手无策、碰到斗争惊慌失措。这些不仅损害党员、干部形象,更严重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完善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对于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至关重要。要善于发现、培养、使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让这样的干部有奔头、得重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消除影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消极因素。同时,对那些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真正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担当作为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能力过硬、本领高强是勇于担当作为的底气所在。党员、干部应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真正把看家本领学到手。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也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党员、干部放到任务一线、建设一线、改革一线、基层一线中去摔打锤炼。特别应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促使干部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