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照留痕”到“指尖政务”,再到“屏幕竞赛”,花样不断翻新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疲于奔命,更让为基层减负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怪圈。
“拍照留痕”,让调研不再是解决问题,而是拍照上传。“指尖政务”,要求基层干部在政务APP上“打卡签到”,甚至将简单工作包装成“互联网+”项目。“屏幕竞赛”,要求工作汇报必须配精美PPT,宣传必须用4K视频,数据展示必须动态可视化。这些数字形式主义,不仅耗费大量行政资源,还让基层干部把精力从田间地头转向大屏小屏,而本为便利快捷而生的技术也从工具变成了目的,使减负难以落实。
形式主义“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源在于扭曲的政绩观和懒政思维。当考核异化为用“材料厚度”丈量工作深度,检查工作以屏幕上的“特效炫技”评判重视程度,却缺少深入基层的看实效、听民声时,必然催生出“留痕出政绩”的错误观念。而当“会包装”比“会干事”更能够出“政绩”、更容易获提拔,基层干部自然会偏离实干轨道,偏向于“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甚至热衷于制造新的“形式”,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破除“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怪圈,需要从考核机制入手。内蒙古自治区某地明确取消迎检视频和PPT等。有干部坦言:“腾出手干实事的精力多了。”浙江省某地经整治后公务视频、电子演示文稿等制作数量同比下降74.7%,费用同比下降82.2%,基层干部负担明显减轻。这些实践表明,减负的关键不在于禁止某种具体形式,而在于建立以实效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减去无效负担,提升治理效能。因此,只有解开干部的思想包袱,才能让干部不怕“出事”、敢于“扛事”。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总结起来就是,文件要少,会议要少,督查、检查、考核要少,填表格、报材料要少。把基层官员从形式主义的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从名目繁多的痕迹管理中解脱出来,从过多过频的督查、检查中解救出来。
为基层减负,非一日之功。要让为基层减负真正取得实效,就要坚决打破“以痕迹论政绩”的考核惯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并将制度规定真正落在实处,让基层干部真正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上。当考核评价的标准切实回归群众口碑,就能让实干者得实惠、让担当者有奔头,基层治理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干部担当作为也必将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