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董桂林初到河南省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迎接他的是村民们疏离的目光。“一个城里来的年轻大学生,能懂什么农村?”村里的老人们私下议论:这年轻人待不了几天就会走。
直到有一天路过一户农家,饭香飘出院墙,董桂林灵光一闪——中国乡村的温情,不都在饭桌上吗?他决定采用最“土”的办法:到村民家“蹭饭”。
“到点了到点了,蹭饭蹭饭!”每到中午时分,范庄村就会出现这样一幕:第一书记董桂林拿着印有小猪佩奇的白瓷碗,扬起标志性笑容大步流星走向村民家,用地道乡音询问:“添双筷子,可中?”
这位27岁的“90后”书记,因为“蹭饭”,截至7月上旬,已在抖音平台收获200多万粉丝,更获得《人民日报》点名表扬。看似简单的一个“蹭饭”举动,却火了起来。
“蹭饭书记”为何火?
“反向操作”,破除形式主义。董桂林打破传统走访的隔阂,以饭桌为调研现场,在村民家中边吃边聊,从灶台油腥、米缸存粮等细节精准掌握脱贫户真实生活状况。他专挑饭点走访,因“饭桌上的真话比汇报材料更直白”,相比部分干部端着架子依赖拍照打卡、APP 截图等“数字留痕”,董桂林坚持不带笔记本,仅靠家常对话收集民情民意。这种“眼皮贴近地皮”的做法,所掌握的真实民情绝非端着架子、打着官腔所能比的。乡亲们从“不想说”变为“主动说”“争着说”,从“不敢说”到“大胆说”“敞开说”,小到居家过日子,大到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身子坐下去,实情捞上来。他管理的村子虽“智慧乡村”APP使用率最低,但危房改造进度全镇第一,凸显“实干胜于摆拍”。
以心换心,实现情感交融。董桂林嘴上说是“蹭饭”,实则每次都是“付费蹭饭”。鸡蛋、牛奶、面粉……董桂林根据村民实际需要带上精心准备的“饭票”。有网友调侃:“书记的工资够买这些礼物吗?”他笑着回应:“看见大爷大妈笑得开心,比拿奖金还得劲!”如此同围一张桌、同吃一锅饭、同喝一壶茶,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蹭饭桌上听民声,聊天之中解民忧,“蹭”出了为民干事务实风,既避免违规又建立了平等互动的交融关系。“看似蹭饭,实为陪伴。”村民从最初躲闪到争相邀请。101岁的王奶奶边喝啤酒边与他唠家常,亲昵地唤他“乖乖”,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非要给他下饺子吃。
“破冰方式”,彰显双重价值。董桂林的“蹭饭”举动,有媒体说是“破冰方式”。这一举动,一方面,在烟火气中收集真实民情。饭桌上,老人们会抱怨家里的困难,年轻人会聊起对未来的迷茫。这些恰恰是乡村振兴最需要解决的真问题。驻村5个多月,他通过这种方式自费一万多元探访孤寡老人与困难家庭,解决了医保报销、农产品滞销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给空巢老人带来情感陪伴。在范庄村,留守老人与孩童在寂静村落中相依度日。董桂林专挑这样的家庭“蹭饭”,填补了村民情感上的空缺。一位村民在视频评论区留言:“在外打工多年,通过董书记的视频才看到老母亲的笑容。”
流量时代的助农新思维。董桂林将“蹭饭”过程拍成短视频,在视频中自然植入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等商品,3个月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他还长远布局“云仓”经济:面对产能不足,他筹划建设“云仓”整合河南优质产品,吸引3名青年返乡创业,目标是“流量”变“留量”,让更多年轻人到农村广阔天地贡献聪明才智。
“蹭饭书记”董桂林走红网络的故事告诉我们,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改善干群关系,干部一定要放下身段接地气。干部放不下“官架子”,群众就打不开“话匣子”,自己不诚恳,群众就不可能有真意。摸不准群众心里想什么,就找不到工作的短板是什么。“蹭饭书记”火起来,也展现了新时代基层干部“以心换心”群众路线的创新思维,还揭示了乡村振兴中改善干群关系的“人心工程”的重要性。而他自己,也从中收获多多。恰如他在工作日记扉页写着的:“驻村不是任务,是另一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