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文件篇幅作出量化规定——综合性文件不超过5000字,专项文件不超过4000字。这一规定直指文风痼疾,传递出鲜明的导向:文件贵在“短实新”。
文件字数见作风。某些地方文件动辄万言,却充斥着穿靴戴帽的套话、注水凑数的空话,冗长文件不仅消耗基层干部宝贵的时间精力,更严重阻碍政策落地实效。《规定》倡导的“短实新”文风,强调“短而实、短而精、短而有用”,正是对求真务实高效行政文化的重塑。
不过,真正的“短实新”文件,绝非简单的字数压缩,而是执政能力的提升。政策文件要做到字字珠玑、句句管用,既要求起草者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文字功力,更需具备“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思维。领导干部唯有深入基层调研,吃透政策精神,把握实际问题,才能锻造出言简意赅、切实管用的政策文件。
特别要警惕的是“换马甲”的形式主义。经验表明,一些地方曾通过红头改白头、正式变便签等手段规避精简要求。对此,《规定》不仅防止变相规避,提出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更着重强调要防止“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比如为达标而生硬砍削字数,却忽视内容质量。必须明确,整治文风不能止于表面合规,更要将“短实新”的理念深度融入思想深处,化作自觉行动。
文风即作风,文件见担当。当每一份文件能去芜存菁、言之有物,“文山会海”的形式主义顽疾必将得到根治,广大党员、干部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干实事、解难题、谋福祉、惠民生,新时代的行政效能更会实现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