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有警句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古老智慧揭示的道理,在理论学习中同样具有深刻指导意义。当下,一些党员干部谈起理论头头是道,对新思想新论断如数家珍,却迟迟不见行动转化;有的满足于“听过课、记过笔记、发过感悟”的“学习完成时”,对如何用理论破解实际难题避而远之。这种“只羡鱼不结网”的态度,不仅让理论学习沦为形式,更会消解思想武装的实效。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只有跳出“坐而论道”的误区,以“退而结网”的务实姿态学思用结合,才能让理论真正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金钥匙”。
在“深学细悟”中筑牢思想根基,避免“蜻蜓点水”的浮躁。理论学习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度。有些干部把理论学习当作“任务指标”,满足于“打卡签到”“划重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啃不动”就绕道走,对党的创新理论“吃不透”就浅尝辄止。这种“水过地皮湿”的学习,看似学了不少,实则如“空中楼阁”,难以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的理论学习,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要逐字逐句研读书籍原文,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准确把握立场观点方法;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劲,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反复琢磨,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想清楚弄明白。只有在深学细悟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为实践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在“联系实际”中寻策问道,力戒“纸上谈兵”的虚功。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结合,脱离实际的学习只会沦为“书呆子”式的空谈。现实中,一些干部学理论时“头头是道”,一到解决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根源就在于学用脱节。如果把理论当作“装饰品”“点缀品”,只在工作汇报中“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没有结合工作实际加以思考领悟,就会在剖析和破解工作堵点难点时陷入“无计可施”的尴尬境地;如果只习惯在“象牙塔”里思考问题,忽视了基层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和群众智慧,理论学习浮在空中不能落地,就如同“结网不撒”,出现永远捕不到“鱼”的难堪境况。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群众反映的诉求作为理论学习的“靶向”,用新思想新理念分析矛盾、寻找对策;要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修正认知,让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彰显威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死理论”变成“活方法”,让学习成果真正服务于发展大局。
在“知行合一”中锤炼本领,杜绝“学用脱节”的惰性。“学”是基础,“做”是关键,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倘若学归学、做归做,学用“两张皮”,再深刻的理论也会失去意义。有的干部并非不懂理论,而是缺乏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勇气和毅力,面对复杂任务时,明知理论提供了路径,却因怕麻烦、怕出错而退缩。这种“学用脱节”的惰性,本质上是党性修养不足、担当精神欠缺的表现。理论学习的成效,最终要靠实践成果来检验。要以钉钉子精神践行理论学习要求,把学习收获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破解难题的举措、服务群众的实效;要在攻坚克难中锤炼本领,敢于用理论指导创新实践,在解决“烫手山芋”“硬骨头”问题中提升能力。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让理论学习真正成为成长进步的“助推器”,让“结网”的付出收获“捕鱼”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