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强化政策扶持、形成多方参与的合力,是取得成绩的重要经验之一,要持续总结经验并建立长效机制,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有力巩固工作成效。
巩固有方向、有重点,路径清晰明确,政策效能才能不断提升。构建长效机制,确保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促进因地制宜实现乡村特色产业提质扩容,应是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和重点。抓好产业发展,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应、政策效果于一体的关键举措,也是确保其他各类扶持政策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把乡村特色产业做成优势产业,四个维度的内容需要政策加以支持。
强化供应链渠道建设。以乡村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例,很多农产品都具有纯天然、高品质的特点,要多措并举做好供需对接,与细分需求市场做好精准连接,才能持续提升农产品及相关副产品附加值,让乡村特色农产品卖出好价钱,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当前农产品供应链渠道建设还需要“一区一策”,先做好区域内销售渠道的建设,再引导经营主体与区域内大型商超做好对接,政策在品牌策划、文化宣传、产品营销等方面加以支持,把乡村特色农产品这个品牌做精做美。以此类推,不同乡村具有各自的优势禀赋,产业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无论是农业还是制造加工业,找准市场并做好市场推广、营销渠道建设、品牌建设是重中之重,特别是持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
强化脱贫人口就业培训服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脱贫人口的就业培训服务,实现就业与当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是防止返贫的有效举措。一方面要提升培训精准性和有效性,提高质量和效果,也要注重相关信息的“点对点”投送,让脱贫劳动力时刻掌握就业培训服务相关信息,更有力提升培训效果,更高效满足当地产业用工需要。此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乡村地区就业多元化趋势明显,应支持多元化择业、就业,实现个体、企业、政府三方协同,优化全流程技能培训,对乡村灵活就业群体做好社会保障兜底,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等配套制度,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拓宽脱贫人口就业渠道,持续提高其生活水平。
持续发挥好定点帮扶作用。从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看,定点帮扶有更大的政策潜力,能够取得更好效果。定点帮扶前期有基础,帮扶方对被帮扶方的产业结构、短板弱项、发展潜力非常了解,在此基础上,可通过进一步提升支持的精准性,在对口就业安排、产业链延伸及产品市场对接等方面做实做细。就业方面,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稳定务工规模;产业链延伸及产品市场拓展方面,着力做好平台搭建,助力被帮扶地练好内功,提升产品质量。此外,还要发挥帮扶地在发展规划、技术积累等方面优势,实现软实力有效输出。还可充分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做好培训输出,通过讲座、委培等多种方式提升帮扶效果。
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对脱贫攻坚效果的持续监测是一个复杂工程,涉及数据源、数据口径等多方面因素,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统计方法。一方面需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数据反映情况的准确性,重点做好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经营效益、人均收入等方面的统计工作。另一方面要为强化大数据分析预警创造条件,促进区域信息化平台集约高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户自主申报途径,为因人因户开展精准帮扶提供扎实数据基础。还要强化对数据质量的动态监测,做好历史数据保存和校验分析,确保掌握的数据与实际情况高度匹配。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